7月24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前7月14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资料图片)
证券时报称,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房地产政策持续宽松明确了总体方向,预计各地放松力度会加大,重点城市在认房认贷、首付比例、普宅认定标准等政策领域或进一步优化。虽然会议没提“房住不炒”,但这不意味着政策的全面转向,“房住不炒”依然是地方因城施策的底线。
房地产行业与中国的城市化、经济腾飞相辅相成,一个健康有序、繁荣稳定的房地产市场,关乎到国计民生。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控,有力的保障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策调整优化不停步
2021下半年开始,随着疫情影响以及各地方城市严格调控,房地产市场逐渐冷却,降至冰点。2022年更是进入了深度调整阶段。中央在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情况下,年内多次释放了积极信号优化调控政策。
2022年4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7月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定调,明确从因城施策、保交楼两个方面力促行业预期修复。
8月底,国常会接连释放房地产积极信号,体现了中央对房地产的态度,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强调,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2022年,有超300省市(县)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1120余次,房地产政策已进入实质放松阶段。
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对房地产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有关房地产的核心内容: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据统计,今年全国已有约220个省市放松了房地产调控政策,政策出台频次近600次。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首付、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但从最新的表现来看,市场仍处于深度博弈之中,政策效果尚待观察。
相比之前的这些政策,724政治局会议“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的提法有所不同,重点在于政策落实中,要发挥更好的政策效应,保持行业稳定。预计接下来的楼市政策会有更多“工具”,各地房地产政策调整力度将会有所加大,“工具”也将会趋于多元化。
下一阶段房地产政策边际优化的空间:
供给侧继续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行业风险有序出清,优化健全不同类型房源供给,满足不同需求,“两集中”供地政策适当调整纾困;需求侧更加强调政策精准度,核心一二线城市改善性需求的购房资格、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三四线城市的购房补贴力度和方式是重要方向。整体来看,目前房地产政策基调仍以托底为主,不会出台全国性强刺激政策,不会为应对当前风险而推升未来风险,市场各方应保持合理预期。
供给侧:继续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促进行业风险有序出清;优化健全不同类型房源供给,满足不同需求
1、房地产资金支持整体仍聚焦在保交楼、企业融资支持、租赁市场等方面。近日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有利于缓解当前部分房企资金压力,对稳定市场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短期来看,针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更多或落脚在前期政策的细化落地和执行上。
2、未来供给侧政策第二个发力点是,优化健全不同类型房源供给,满足不同需求。724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
接下来,预计以下方面的政策面逐步落地:比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满足新市民、年轻人先租后买的需求;盘活存量提高供应效率并匹配需求,包括加快城中村改造,解决年轻人、外来人群融入城市的问题,释放其消费潜力;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县域镇域房屋改造,释放居民提升住房品质的潜力等。
3、“两集中”供地政策适当调整纾困
2021年2月,“两集中”供地政策开始在22个试点城市施行,即集中发布出让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全年住宅用地供应不能超过3次。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通过集中公开出让提高土地市场信息透明度,保障充足土地供应,从而达到降低土地市场热度,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
不过,这也直接加大了房企拿地的资金压力以及研判压力。2022下半年后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一批民营房企主动退出了土地竞拍,土地市场开始明显降温。2021-2022年全国宅地流拍率升至18%-20%,近3年宅地成交逐步下滑。
自2022年以来,集中供地的土拍政策进一步放松,除了降地价、提销售限价等常规手段外,在降低参拍门槛中,对于竞拍企业的资质要求也在不断宽松。然而,在销售和融资端持续收紧的情况下,房企拿地的热情始终难以被点燃,各大土拍市场基本稳定呈现出“央国企为主、地方城投积极参与”的格局。根据公开数据整理,2023上半年22城房企拿地中,民企拿地合计约占33%,央企、国企、地方平台分别占22%、33%、12%。
2023年2月2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优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通知要求“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具体来说,要求每次公开详细土地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预判。同时,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
事实上,随着土地市场进入新阶段,各地已经开始因城施策对“两集中”供地模式进行适当调整,这将成为今后土地市场的大趋势。调整的方向,除了要求库存大、迟迟未竣工的城市减少供地外,还要降低地价、降低开发商拿地的负担、严格限制地方城投托底等,根据市场形势,调整土地供应的频次,逐步回归常态化的供地,使得土地出让更具备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挂牌出让。
需求侧: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助力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
一线、强二线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刚需下降明显,未来需向满足改善性需求倾斜。
1、结合生育政策,对多孩家庭优化住房政策:4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官网发布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及进展情况,其中提出,“多子女家庭和职住平衡家庭购房支持政策按照‘一区一策’的方式由房山区试点”。一线城市对于多子女家庭的改善需求可以在限购套数、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给予支持。
2、优化二套房认定标准及首付比例:北京、上海等地二套房执行“认房又认贷”,最低首付比例为60%、50%(普宅)、最高80%、70%(非普宅),严重限制了需要换房改善的购房群体,尤其是“卖一买一”的改善需求,政策可以适时调整予以支持。
例如,2022年8月,北京市住建委选取了昌平平西府、顺义福环、薛大人庄3宗地块试点“全龄友好社区”项目。北京市住建委表示,考虑到多数老年家庭购房支付能力相对较弱,且贷款年龄也受限,老年家庭名下无住房且无在途贷款的,购买试点项目普通住房执行首付比例35%,二套房首付比例60%的政策,子女还可以接力偿还贷款。
3、优化“一二手倒挂”项目及区域的限价:财联社5月24日发布新闻,称上海高端盘将延期出让,尤其是倒挂高的盘可能要暂停发证1-2个月,后续有可能出一些政策来缓解。价格倒挂导致真实住房需求的购房难度增加,应该根据各区域情况,合理制定新房备案价和土拍环节限价标准,预留浮动空间,使项目入市时的售价更接近市场真实价格。
4、“双拼房”等历史遗留问题重新认定:深圳自7月14日开始,加大力度推进“双拼房”的“双证合一”。在深圳之前,东莞、广州和中山都相继出台了针对“双拼房”重新认定的政策,上海目前还没有任何针对“双拼房”的政策变化。其他存在类似房源的城市,可根据自身市场情况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政策纠偏,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要求。当前楼市下行趋势明显,“双(多)证合一”可以释放部分购房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同时也不会给市场带来太大的波动,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
二线城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购买意愿减弱,普通二线城市高频优化政策后,政策空间受限,多数城市外围区域限购已放开,首套房首付比例降至20%、二套降至30%,已经达到央行规定的下限水平,同时多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亦降至4%以下。
普通二线城市可用“房票”安置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例如,7月14日,宁波推出的可跨区使用房票,购房不低于4%的奖励,这使得房票制度不仅有助于解决宁波城市的住房问题,还可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和平衡性。
当前三四线城市限制性政策已基本取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购买力弱、购买意愿低,可适当调整补贴力度和方式,控制市场价格,避免市场暴跌。三四线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城一策”、 “一区一策”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支持提取公积金付首付、发放购房补贴等,增加居民购买力。
在楼市修复期,对楼市过热期所制定的限制性政策进行调整,切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助于推动市场信心的恢复。但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较大压力,居民收入预期没有出现明显好转,且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心仍在,当前个别房企偿债压力较大、部分城投风险上升,也对市场预期形成扰动,市场中长期的修复仍依赖于上述多个影响因素的修复和好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