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电脑爱好者》《计算机世界》《电脑报》吗?在小雷的读者中,应该有不少朋友读过这些刊物,或是在报刊亭被他们充满科技感的封面吸引,或是在学校的阅读室、图书馆中无意拿起一本杂志打发时间,却被其中的崭新世界、科技所吸引。
不管你与他们相遇在何时,现在他们都在默默地离开,《电脑爱好者》休刊于2022年,《计算机世界》休刊于2022年,《电脑报》休刊于2022年。短短一年时间,三个老牌电子科技刊物先后离我们而去,问题无一例外都是人员流失严重、长期亏损导致入不敷出,最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休刊。
图源:计算机世界
【资料图】
明面上是休刊,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往后若是没有什么契机,这些刊物基本上都不会复活的,与停刊无异。曾经引领我们游历电子科技世界的他们,却倒在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浪潮中,这个结果无疑是让人唏嘘的。
为迎合大众口味,放弃了部分发烧友读者
《计算机世界》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类报刊;《电脑报》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计算机类报刊;《电脑爱好者》创刊于1993年,是中国第一个以杂志形式发行的计算机类刊物。
即使有着如此多的“第一”,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逃过停刊的宿命。他们一边推动着PC、手机普及的浪潮中,一边却不小心被PC和手机掀起的互联网浪潮吞没。
“感觉内容不太行”,在一家售卖杂志的书店,小雷随机跟几位在翻看杂志的读者聊了聊,没想到其中有一位读者与小雷一样,曾经也都是《电脑爱好者》的忠实粉丝。对于《电脑爱好者》等刊物没落的原因,他的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样:不应该将一切都归咎于纸媒的没落。
当我问及他对《电脑爱好者》等刊物的印象时,小A回忆了一下:“小时候看感觉还不错,里面有许多有用的知识,不过后来就感觉水平逐渐下降,基本上都是一些很浅显易懂的技术或是内容,软文开始多了起来,说实话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再看了,后面多数时间都是泡论坛和QQ群,那时候论坛大佬是真的多。”
对于这个回答,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小雷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作为面向普罗大众的科普类杂志,《电脑爱好者》等刊物虽然早期有不少硬核内容,但是随着读者年龄段的下降(互联网原住民接触电脑的时间越来越早)和受众群体的不断变化,多数内容都变得浅显化以迎合大众口味,硬核内容可能几期才会出现一篇。
小A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家境就不错,2000年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这个崭新的“大玩具”为小A打开了新世界,而学校图书馆里的计算机类杂志就成为了他的启蒙书。
“那时候了解计算机的人很少,就连学校里的老师都没几个懂的,如果没有图书室里的书,我估计也就只会把电脑拿来打游戏”,小A笑道:“不过其实大多数时间也确实是拿来打游戏”。
很多人对PC的第一印象恐怕都是电子游戏,刺激的虚拟世界很容易就让人沉迷其中,以至于一度让PC游戏获得了“电子鸦片”昵称。不过,小A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他非常热衷于游戏,甚至想自己制作游戏,而图书室就成为了他的知识宝库,《大众软件》让他了解了各种游戏设计、思路和故事,而《电脑爱好者》《计算机世界》等杂志则让他对PC、编程等有了深刻的了解。
“虽然都不是很深奥的知识,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算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果没有那些杂志,我估计不会成为一位软件工程师”,如今任职于一家游戏公司的小A,主要负责游戏引擎的优化等方面工作,工作之余也会制作一些游戏MOD,如今正在制作一个独立游戏。
在聊天中,我们都对《计算机世界》曾经的一篇封面文章印象深刻,那篇文章当时也在互联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后续《计算机世界》还因此对外道歉。如果是老读者,或许对那篇文章都会有印象,至于具体的文章内容,小雷不便多说,直到的读者可以留言讨论。再多说一嘴,当年那篇文章的作者如今已成为新锐巨头小红书分管内容的高管,这个世界真的很小。
曾经的时代引领者,如今被时代浪潮吞没
正是《计算机世界》等计算机科普经典刊物,启蒙了许多日后的业界大佬。
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在14岁时阅读《少年计算机》这份杂志时,了解到了苹果、微软这些科技互联网公司,便立志以后的人生要从事互联网工作。大三时,周鸿祎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了《硅谷热》,这本书让他如痴如醉,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互联网创业生态,3721的种子就此埋下。
大家熟悉的雷军跟电脑刊物也颇有渊源。1996年10月4日,时年27岁的雷军已成为金山软件总经理,他在《电脑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程序员随想》,这时候就展现出其异于常人的抱负以及眼界:
今天的小米,是雷军年轻时的梦想的一部分。虽然雷军不再编程,但小米却在用一款款口碑极佳的科技产品俘获用户,这背后有大量技术人的心血投入。
经典电脑杂志不只是潜移默化地成就了大佬,也影响了许许多多你我这样的人,说是“领路人”名副其实。
图源:知乎
“说一本杂志改变了整个人生有点过,但是它们确实影响了我的选择,现在想想也还是挺怀念那时候的”。小A从我这里听到《电脑爱好者》等刊物已经休刊后,也是无比唏嘘:“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这些杂志居然都没了。”直到休刊才被老读者想起来,这些杂志和报纸的命运之惨可见一斑。
“互联网的兴起,确实改变了许多东西,可能连杂志社也没有想到手机的普及会这么快”,小A这句话让我深表赞同,从功能机时代到智能机时代的时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PC的市场份额也在逐年下降。
人们的注意力,先从纸媒转移到PC,接着很快从PC转移到手机,到了手机上,又先后从图文信息流平台转移到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这一阶段,《电脑报》们的读者,先被天极网、DoNews、TechWeb、CSDN、太平洋电脑网等等老牌电脑PC、互联网、程序员论坛抢走,接着又被移动端新媒体“大号大V”们争夺,如今方兴未艾的UP主成了凝聚发烧友目光的新焦点。
时代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电脑报》们原本引领着时代,后来也想法设法紧跟着时代,奈何时代突然拐了个弯。
经典科技刊物很努力,新媒体转型任重道远
1996年,雷军也学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技术必须要取得商业成功才有价值。当年金山软件为了抗衡微软Office耗时三年研发办公软件盘古,结果销量惨不忍睹。更麻烦的是,WPS 也卖不到动了,公司陷入困境,甚至差点发不出工资。雷军通过线下卖货的方式了解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开发了《电脑入门》等一系列畅销软件,让金山找到了活下去的路。
技术面临商业化的坎,经典电脑杂志也一样:内容是核心价值,但商业化也是绕不过的话题。不论是用户付费购买杂志还是品牌投放广告,任何一家杂志社或者说媒体都需要有可持续且健康的商业模式,只有正向的现金流才能让创作者有体面的收入,进而保持内容持续输出,否则也终将难以为继。
其实,《电脑爱好者》等刊物也进行过积极的自救,比如让刊物更贴近普通用户的喜好,大量地报道资讯类新闻,一方面可以吸引普通读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厂商的关注,以期获得更多的广告投放。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品牌们很快发现了新大陆:互联网传播可指数级增长,一款新产品上市后只要进行互联网投放,只需短短数日就能传遍大江南北,引起全国网民的注意。与此同时,随着电商的发展,互联网广告投放还可与订单转化直接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清晰追踪,投入产出比清晰看得见。
远超传统纸媒的投放能力、速度和效果,使得新媒体获得了多数品牌厂商的青睐,投放预算也向新媒体倾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钱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流动,于是,传统纸媒的一些编辑要么跳槽到品牌甲方/乙方,要么自立门户投身新媒体行业,而新入行的人则大多选择门槛更低、待遇更优且更具未来的新媒体机构,老牌杂志报纸在人才上逐渐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
仅靠少数老编辑显然无法维持大量高质量文章输出,这不可避免地对杂志内容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纸媒也无法跟上互联网“短平快、碎片化、多媒体”化的内容消费需求。
当你在杂志上看到一款半个月前发布、讨论热度都已经过去的产品时,大概率会产生“这有什么好看”的想法。硬核内容或许会吸引你,但是新媒体中也不乏高水平的创作者。还有,新媒体有视频、有短内容,读者可与创作者互动讨论,更重要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费的。于是,杂志报刊的订阅也就变得不再“必要”。
失去了“时效性”、“互动性”和“多样化”的资讯杂志,本身的吸引力就没了一半。即便一直坚持高水平的制作,恐怕也只是勉强续命,即使是《微型计算机》这样的高水平刊物,如今发行量也只是堪堪支撑而已。
(图源:雷科技,对二维码马赛克处理不是不想导流,而是因为会被限流)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新时代总会逐渐淘汰掉旧时代。
报刊亭正在消失,新媒体大潮汹涌澎湃
前段时间,著名地理杂志《国家地理》宣布将在不久的未来停止纸媒出版,同时解雇所有在职编辑,未来将仅接收和刊发投稿。《国家地理》壮士断腕,彻底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做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纸媒的转型之路,成功的多,失败的更多。
如《微型计算机》等还在坚持的科技电脑刊物,不少也建立了新媒体部门,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征战市场。为了迎合电商化的消费趋势,《微型计算机》还在封面放上了淘宝店的购物入口,用户扫码即可下单。不过小雷在其网店发现,销量最高的杂志付款人数也只有两位数。虽然《微型计算机》很努力,但现在还在看纸质杂志的人确实太少了,这些购买者里面可能还有部分是发烧友买来收藏抑或单纯地充值信仰。
图源:雷科技
而《电脑报》等科技刊物也拥有了自己的网站以及新媒体矩阵,老读者们记得多多支持一下:
图源:电脑报官网
不过今天新媒体一直在剧变,包括雷科技在内的文字类新媒体也遭到短视频冲击。当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表达更多信息、给予读者更直观感受的视频,成了主流信息载体,很多人正在丧失阅读大量文字的时间、能力和耐心。《微型计算机》们又能否抓住新时代的潮流?
从书店走回地铁站的路上,小雷路过一家报刊亭时下意识地驻足,浏览着摊位上的杂志。曾经占据报刊亭超80%面积的各类杂志,如今蜷缩在报刊亭展示墙的角落,前台则已变成了玩具、小吃、香烟、槟榔和饮料的阵地,多数大众熟悉的杂志不见踪影,还在售卖的杂志除了《意林》《读者》和一些时尚杂志外,大多是数月甚至数年前的存货,或许只是摊主卖不出去的库存。
图源:雷科技
见我停留,摊主热情地招呼着:“有冻饮,要吗?”,即使我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她背后的报刊墙上,但是摊主仍然认为我是来买水的。“给我瓶怡宝吧”,摊主听罢熟练地从冰柜中掏出一瓶怡宝,“两块”。考虑到报刊亭的位置在地铁口,这价格倒是便宜得有点让人意外——隔壁便利店的矿泉水已要3元一瓶。
或许也正是得益于地铁口的庞大人流量,这间报刊亭才能在如今都还坚持着——与其叫报刊亭,不如说是人流中矗立的一个小卖部或者说便民点。
喝着怡宝,继续浏览着报刊墙,终于在顶层看到了一本感兴趣的杂志《微型计算机》,而且月份颇新,是2023年的6月刊,顿时有种久逢故友的喜悦,让摊主将杂志拿给我,扫码付款后,我拿着杂志走进了人流涌动的地铁口。
我希望背后的报刊亭一直都在,正如我希望《微型计算机》《电脑报》《计算机世界》《电脑爱好者》们不要消失一样,它们是科技黄金时代的注脚,也是我的青春记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