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长城汽车(601633.SH)在其官方微博公布一则举报比亚迪(002594.SZ)的声明,表示,已于4月11日,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 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随后,比亚迪官方微博发布回应声明。大致可总结为四点:一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二是认为检测报告无效;三是强调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欢迎有关部门随时过来调查、取证和检测;最后比亚迪还呼吁理性竞争。两大巨头车企“掐架”事件迅速成为市场热议话题,也让沉寂已久的新能源车行业炸开了锅。
(资料图)
实际上,在燃油车时代,长城汽车曾是天之娇子,而在新能源的大潮之下,比亚迪的霸主地位已经十分明显。此次举报事件不仅是一次商业竞争的真实演绎,更像是汽车行业两个时代领军者的短兵相接。而在二级市场上,至少目前都没有赢家,5月25日和26日,两家公司股价均以下跌报收。
双方争议的核心是什么?
长城汽车声明中的蒸发污染物排放,是指直接从燃油系统排放到大气中的汽油蒸汽。
一般来说,普通燃油车不存在此问题,因为蒸发的汽油会被碳罐吸附,发动机启动以后会形成负压,把碳罐里的汽油吸到发动机里烧掉。
不过,混动车因为发动机运行时间短,形成负压的机会少,一旦碳罐满,汽油蒸汽就直接排到大气中去,成为挥发性有机物,造成污染,从而不符合国家排放标准。那么车企普遍的做法是,配备高压油箱和FTIV阀门。高压油箱能承受更高的蒸汽压力,确保燃油蒸汽被封锁在油箱内不外泄。所以长城举报比亚迪的核心就在于,比亚迪的混动车没有用高压油箱,这将会导致车辆排放不符合国家标准。钛媒体APP注意到,在比亚迪回应声明里有这么一句话,“比亚迪是全球第一家推出混动车的企业,在相关技术上有20多年的积累和迭代,我们不像某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难道比亚迪有更好的技术,就算不用高压油箱,也能解决排放物超标的问题?
钛媒体APP了解到,比亚迪在2020年曾申请过“常压油箱”替代“高压油箱”的相关专利。
专利的大致意思是比亚迪有其他技术,可以解决在不用高压油箱的情况下,符合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至于比亚迪混动车是否真的不符合标准,最终还要看专业权威的测试报告才能确定。目前,比亚迪方面尚未直接回应“常压油箱”以及“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若要实现更强的承压性能,高压油箱的成本也会更高。有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我接触到的高压油箱,成本会比常压油箱高出500元左右,基本上不会超过1000元。”
若以100万辆车计算,相当于要多出5亿元。而如果比亚迪混动车排放真的不符合国家标准,而其他车企用更高的成本去符合的话,那将造成不公平竞争。
从“友情岁月”到公开举报,他们经历了什么?
实际上,在中国商业史上,同行间举报的“剧情”并不陌生。
2019年,格力电器发布举报信称,经格力电器实验室实测,奥克斯部分型号空调产品与其宣传、标称的能效值差距较大,同时格力电器还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证实奥克斯部分型号空调能效比和制冷消耗功率检测不合格。
作为家电行业的老对手,格力电器与奥克斯的纷争持续多年,“互撕”场面频现;而长城与比亚迪,在一年之前也曾有过“友情岁月”。
2021年11月,比亚迪将“魏”商标无偿转让给长城汽车,而“魏”是王朝系列中的一个待规划车型。虽然长城汽车早就将“魏”作为其高端品牌WEY的中文名字,但依然对比亚迪的“赠送”很是感激。时任长城汽车魏牌CEO的李瑞峰还说到,天下车企一家亲,比亚迪转让的“魏”商标是无偿的、永久的,同时长城汽车本身也注册很多商标,如果其他自主品牌有需要,长城汽车也会支持。随后,长城汽车投桃报李,将“登陆舰”商标转让给比亚迪,而“登陆舰”是比亚迪最新海洋系列中的重要车型,长城汽车的“赠送”同样具备重要的意义。长城汽车和比亚迪,都是当代汽车民族品牌的佼佼者,双方互赠商标的行为一时传为佳话。
2022年长城汽车新车发布会上,李瑞峰还在以“北乔峰,南慕容”形容自家与友商的关系,仿佛英雄间惺惺相惜。但谁又能料到,一年时间没到,北乔峰就把南慕容给公开举报。
透过“举报门”,钛媒体APP发现,长城汽车和比亚迪之间还存在竞争的关系。
2020年至2022年,长城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11万辆、128万辆、106.7万辆。今年1-4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33.73万辆,同比下滑21.67%。同期,比亚迪的销量分别为42.70万辆、72.13万辆、186.85万辆。今年1-4月,比亚迪累计销量77.66万辆,同比增长约96.61%。
不难看出,2022年,比亚迪的销量一举反超长城汽车,并且持续至今。据悉,今年比亚迪的全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360万辆,与长城汽车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可见,比亚迪这种火箭般的增长速度,已经完全牢牢锁定中国新能源车领域王者的地位,对手不仅再也难以企及,甚至可能会面临逐渐在竞争中失去份额的压力。
销量下滑、新能源转型发力、股价不振,长城汽车急了
目前混动车型是各车企抢夺的新赛道。比亚迪不仅销量上惊人增长,而且在产品线多样化、品质性能也越来越出色。
面对比亚迪DM技术,长城汽车拿出柠檬DHT混动。而长城旗下的高端品牌“魏”即搭载DHT混动,但在市场上声量还微弱。2022年8月,长城汽车将柠檬DHT混动用到哈弗H6身上,售价比燃油版更高,也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长城汽车除销量持续下滑之外,摆在它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新能源转型乏力。
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长城汽车旗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约11.99万辆,同比减少13.79%,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占公司总销量的11%;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收入约146.95亿元,约占长城汽车总营收的11%。在新能源已成趋势的大背景下,长城汽车的新能源业务确实表现较差。
2023年一季度,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290.39亿元,同比下降13.63%;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89.34%;扣非净亏损2.17亿元,同比下降116.65%。对此,长城汽车解释盈利下滑主要系报告期仍处于产品结构调整期,基于2023年新产品上市节奏,加大新能源品牌建设及研发投入所致。近年来,随着加大材料采购量及票据支付规模,加之在建项目推进,长城汽车总债务逐年增长,财务杠杆比率有所上升。截至2023年一季末,长城汽车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4.44%。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应付票据超300亿元,主要为材料采购及质押开票付款,公司短期有息负债合计有414.21亿元,规模庞大。从资产质量方面看,截至2023年一季末,长城汽车的存货为239.75亿,存在一定跌价风险。
钛媒体APP观察到,今年3月,长城汽车股价整体下跌19.02%,是A股市场中表现最差的汽车股之一;如果拉长周期来看,距2021年的最高点69.73元跌幅超60%,市值蒸发超过几千亿元。
比亚迪称王,高处不胜寒
2022年全年,比亚迪销量超过一汽大众,是自主品牌第一次问鼎国内车市年度销冠,成为“最大车企”。
不过,在车市内卷加剧、降价成风的背景下,比亚迪的销售压力也明显加大,增速正在逐步放缓。
今年5月初,有消息称比亚迪长沙工厂现“批量辞职”现象,并且陆续有工厂员工晒出因调休变多导致工资减少的工资单。不过,随后比亚迪回应称,“经核实,‘离职名额已满’‘排队辞职’等说法与事实不符。”
2023年,延续13年的“国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补贴“断奶”后,造成车企普遍成本增加,这也是比亚迪的最大隐忧。在2022年的财报中,公司净利润为166亿元,而补贴却超100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62.5%。也就是说,比亚迪每销售一辆新能源车,大概可以获得近6000元的补贴。如果剔除掉新能源车补贴的话,比亚迪净利率只有1.5%,看起来似乎并不理想,这还是包括锂电池业务在内的净利率。如何追赶上特斯拉更为高效的利润率,考验着比亚迪。
近年来,比亚迪的财务杠杆水平不断攀升,资产负债率已达最高值。截至2023年一季末,比亚迪总资产有5471.03亿元,总负债4210.18亿元,净资产1260.85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6.95%。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金流方面,2022年由于偿还大量负债,比亚迪筹资活动流入资金小于流出资金,筹资性现金流净额出现净流出为-194.89亿元。在资产质量方面,比亚迪应收账款和存货对运营资金占用较大,且应收账款账龄偏长且回款周期较慢,截至2023年一季末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90.31亿和882.79亿元。
另外,比亚迪的对外担保使其可能有负债风险。截至2022年末,比亚迪及关联公司担保合计366.49亿元,占净资产的33%,若被担保公司经营不善,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代偿风险。
破釜沉舟式举报,结果是什么?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并非一时脑热。根据长城汽车的声明描述,早在2023年4月11就已经向有关主管部门举报。
如果举报内容属实,这将对比亚迪品牌形象和市场销售的沉重打击。毕竟,宋和秦作为比亚迪的热销主力车型,两款车型的PLUS DM-i版本,仅去年销量就超过60万台,要是出现召回解决排放问题,那么成本将无法估计。2015年大众在美国的排放门事件,大众付出几百亿美元的代价。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品牌之间已经多次出现摩擦。
吉利汽车在2月发布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随后收到长安汽车发布海报“仰望银河,那是一抹深蓝”,内涵银河抄袭。
2月27日,长安汽车的常年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向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律师函称,吉利银河“银河之光”原型车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对此,吉利回应称“银河之光”系原创设计,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指责毫无根据。
有意思的是,直到5月9日,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同时发布消息称,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业内“化干戈为玉帛”的一段佳话。
而在更早的2018年,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曾因“黑公关”事件“互怼”,但最后双方握手言和。有此先例在前,长城汽车与比亚迪的这一轮拉扯之后,又能否迎来一个皆大欢喜的反转?虽然事件整体脉络还未清晰,但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目前哪一方都不是赢家。二者股价从事件发生时就开始双双跳水,截至5月26日收盘,长城汽车股价下跌4.27%,报收23.74元;比亚迪股价下跌3.37%,报收246.99元。(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翟智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