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牛黄
坊间历来都有“一两牛黄,二两黄金”之说。近日,中药材天然牛黄每公斤的价格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即每克千元,是现下黄金价格的两倍还多。天然牛黄今年的涨势惊人,三月份价格约每公斤50万元,时隔两个月价格竟翻了一倍。能够起到一定替代作用的体外培育牛黄也从1公斤6万元涨到了超过12万元。
不仅是牛黄,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草药的价格都在上涨。2023年1-3月,中药材原料综合200指数,从2832.48点上涨到3367.49,涨幅达到18.89%。
(资料图)
天然牛黄为何如此“金贵”,今年中药材市场的所谓“牛市”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牛市”贵过“金市”,是炒作吗?
天然牛黄实际是牛的干燥胆结石,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牛黄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抑制中枢和保护大脑的作用。
由于天然牛黄形成的概率较小,无法量产,满足不了临床需求,人工培育制造牛黄的技术应运而生。人工参与合成的牛黄主要有三类,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和人工牛黄,培植牛黄是在活体牛内部形成的,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牛的胆囊内插入致黄因子,使之生成牛黄;体外培育牛黄是在体外模拟牛体内胆结石形成过程制成的,人工牛黄则是参照天然牛黄的已知成分经过各种原料配制而成。
三者与天然牛黄在有效成分的构成和含量上都存在差异。其中,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的成分最为接近,但是因为流程复杂、成本高昂,市面上流通较少,其次是体外培育牛黄,人工牛黄的成分和功效则与天然牛黄差距较大。因此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含牛黄等药材中成药品种监督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对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含牛黄的临床急重病症用药品种及其他剂型或者规格,可以将处方中的牛黄固定以培植牛黄或体外培育牛黄等量替代使用,但不得以人工牛黄替代。
所以,天然牛黄的确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此基础上,供需紧张、投机炒作也都是不断推高牛黄价格的重要原因。
首先从供需方面来看,以牛黄为原料的中成药多达650余种,其中以安宫牛黄丸为代表的许多药物都是急症用药。中国中药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产出的天然牛黄不到1000公斤,而传统名贵中成药中的牛黄需求量在5000—6000公斤。
实际上,海外有着较为充足的牛黄来源,牛黄年产量最大的是巴西,占全球产量接近四成,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分布,日韩两国每年都会大量进口牛黄用于药品、饮料等制作,但我国为了防范疯牛病疫情输入风险,国家药监局在2000—2002年先后下发了3道牛黄进口“禁令”,时至今日这 3 道禁令仍未解除。
供应奇缺的同时,我国天然牛黄的供应正在进一步减少。有业内人士表示,牛黄的形成需要时间,一般5岁以上的牛才会有牛黄。过去黄牛要养三年才会被屠宰,而随着养牛技术进步,许多肉牛18个月左右就出栏了。这些小牛大约一万头牛里才能产出400克牛黄。
牛黄需求量基本稳定,并且牛黄制药的保质期是有限的,而天然牛黄的供应量却在不断下降,这也就成为了导致牛黄价格一直在上升的根本动力。
此外,二级市场的投机、炒作也倒逼了原材料价格上涨。例如被称为“药茅”的片仔癀(600436.SH),其最受追捧的产品片仔癀锭剂堪比印钞机。
片仔癀锭剂同时要用到牛黄、麝香、蛇胆等名贵药材,价格从2003年的115元/粒涨到了如今的760元/粒。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医药制造业毛利率高达78.7%,而同期同行业的以岭药业毛利率只有63.84%,云南白药工业产品(自制)的毛利率为63.47%,白云山中成药业务的毛利率也只有41.73%。
片仔癀产品不仅作为处方药被用于治疗肝病,也有作为非处方药被很多人用作酒后护肝的保健品,近年来,片仔癀产品的功效还在被不断扩宽,如清热解毒、化浊排浊,甚至是治疗瘟疫、恶性肿瘤等。
无论其功效是否真有那么神奇,其“名贵”“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及较长的保质期都令其成为如茅台般兼具社交属性和金融属性的送礼佳品,并引得黄牛下场。2021年,原价每粒500多元的片仔癀锭剂一度被炒至1500元/粒。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相信囤在手里,还将继续增值。
消费者、投机者对下游中成药的囤积哄抢也传导到上游,成为原材料涨价的推手。
价格普涨,中药材牛市来了吗?
牛黄的高价有其特殊性,但中药材价格上涨却是普遍现象。有从业者表示,中药材的8000多个品种中涨多跌少,尤其是当归、党参一类传统滋补药材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
中药材近期普涨最直接的原因有二。一是受到今年的气候条件影响。业内人士表示,云贵川高原等地区是我国中草药的重要产地,由于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持续发作,这些地区出现了干旱少雨或旱涝并存等异常天气,导致中草药减产,这些地区所产的药材也是本轮“牛市”的领涨品种。另外,下游许多企业也因担心减产纷纷加大药材储备,对药材价格上涨也有一定影响。
二是疫情过后,人们更重视健康、养生,中药材作为滋补、保健类产品的消费增加,需求旺盛。二者共同导致了目前中药材供应偏紧的现状。
同时,近年来政策对中药材产品质量的规范也推高了行业成本。
2020年7月,新版《中国药典》正式颁布,文件进一步提升了中药安全性检测能力和水平,尤其针对中药材及饮片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外源性污染的控制,并对部分药草增加了新的检查项。比如对使用量大、药食两用的白芷、当归、葛根、黄精、人参、三七等增加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检查。
随着养生观念盛行,中药材的规范势在必行,但很多药企还没有找到低成本把控质量的方式。为了满足不断趋严的质量要求,企业需要对药材进行重重检验,而检测器材动辄几十万、数百万,并需要多台仪器进行不同项目的检测,再加上标准品的购买、检测仪器的维护以及检测人员的配置等,无疑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的企业无法负担自配仪器的费用,便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但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次含33项农残检测的套餐需要数千元,而一款中药产品要进行多次检测,总体算下来也不便宜。
同时,药材种植端成本也在上升,比如为了增加药材的合格率,需要在源头的种植环节上对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进行把控,对于一些高单价产品,一些企业会选择用人工除草替代农药,因此人工成本也在增高。
尽管药材价格高企有炒作之嫌,但这丝毫不影响中药行业的景气。据Wind数据显示,中证中药指数 (930641.CSI)近一年来上涨27.43%,近三个月上涨6.18%,分别跑赢沪深300指数30.76和11.36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从上市公司的利润表现来看,中药板块是运营质量最高的医药二级子行业,同时近年中药行业政策利好频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速,中药板块会是中长期的机会。(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