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低成本溶剂加工、制备工艺简单、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新型光伏领域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依然面临着湿、热、光等稳定性问题。23日,记者从南京工业大学获悉,在中国科学院黄维院士的带领下,该校科研团队使用多种原位表征技术,解析了钙钛矿薄膜在旋涂和退火过程中的中间相、成核和结晶过程,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种多功能氟取代分子作为添加剂,可诱导钙钛矿薄膜形成更加有序的结晶,从而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效、更稳定。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多种原位表征技术监测钙钛矿薄膜在旋涂和退火过程中的中间相、成核和结晶过程。科研团队供图
论文作者之一王芳芳副教授介绍,钙钛矿材料是太阳能电池的吸光层,薄膜保持黑色才能保持光活性,才可以吸光发电,如果降解成黄色的碘化铅,电池就不能工作了。钙钛矿薄膜是由钙钛矿晶体构成的,钙钛矿薄膜中晶体排列越有序,缺陷就越少,被水或湿气攻击的位点就越少。
研究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多功能氟取代分子作为添加剂,该添加剂可以抑制多中间相的生成,促进定向结晶,诱导钙钛矿薄膜形成更加有序的结晶。“这种新型添加剂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达24.10%的效率,并表现出了优异的器件稳定性,连续光照1000小时或在约50%湿度的空气环境中加速老化2000小时后,仍保持了其初始效率值的95%以上。”论文第一作者、硕士生李慕白介绍,加了添加剂的钙钛矿薄膜,不仅能抗击住空气中的少量水分,甚至直接放到水中浸泡5分钟以上仍不分解,而参比薄膜在1秒钟之内就分解掉了。这种新型材料极大地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