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科技 >

当前速看:郑永刚的“遗产”

文章来源:钛媒体APP  发布时间: 2023-02-23 20:24:20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图源:杉杉股份官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月10日,杉杉集团创始人郑永刚去世。

他曾被称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背后的大佬,成功将杉杉从服装产业转型为锂电池供应链龙头企业,在锂电池材料(如人造石墨等负极材料)行业拥有较高地位。2022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双双入股杉杉锂电。

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过, “如果我郑永刚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但杉杉企业还在,就是成功。”如今看来,他是成功的,杉杉发展得很好。

杉杉2021年实现营收206.99亿元,同比增长151.94%;归母净利润33.40亿元,同比增长2320%。作为中国人造石墨负极的元老级企业,杉杉2022年负极材料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全球占比16%,其中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蝉联榜首。

杉杉2022年负极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深圳贝特瑞 图源:ICC鑫椤资讯

杉杉本是一家服装企业,曾是“服装第一股”。在上世纪90年代,杉杉在西服市场的品牌市占率曾高达40%,郑永刚当时的称谓是“服装大王”。而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转型到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新能源高科技行业,杉杉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跨界。

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多元化转型相比,杉杉的这种转型,选择与主业完全无关,且需巨额资金投入、技术和应用场景都非常不成熟的新能源行业,堪称难度最大,风险系数最高。

与之对比,2003年,比亚迪从电池生产转型汽车制造,就引发各投资机构看空,纷纷抛售,股价一天的跌幅就超过21%。郑永刚的这番转型,更加被不看好。曾有人言,杉杉转型,稍有不慎,就得变成经典失败案例,写进商学院教材。

车百智库认为,杉杉能够转型成功,且一举获得行业龙头地位,一定是做对了什么呢?杉杉转型的操盘手郑永刚,给准备跨界进入新能源行业的其他“后来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需要得到总结与传承。

本文围绕郑永刚转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过程,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

1、杉杉跨界转型新能源产业的过程是怎样的?

2、杉杉转型成功的方法论是什么?

3、杉杉的转型故事,给如今转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带来什么启发?

一、转型

郑永刚是浙江宁波人,但18岁高中毕业后,就入伍去了祖国东北。1989年,郑永转业后,主动请缨接手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宁波甬港服装厂,也就是如今的杉杉控股集团的发源之地,开启了经商生涯。

他的自我评价是“有东北人的豪爽、军人的雷厉风行,又有浙商对商业的敏感和精明”。事实证明,浙江长大,在东北生活、参军的这些经历,对其以后的经商生涯影响巨大。

在甬港服装厂,他就凭不服输且胆大的个性,一手打造出了拳头产品——杉杉西服。而且,和很多专注于制造业的企业家不同,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关注资本市场,并且在1996年,亲手将杉杉推上A股市场,成为了“服装第一股”。

这时候的杉杉,发展如日中天,在西服市场,杉杉的品牌市占率曾高达40%,郑永刚被称为 “服装大王”,但他当时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其忧患的理论依据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按照该理论,任何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不同时期,企业需要用不同的战略来应对。

图源:《领袖的生命周期》

郑永刚认为,当时中国服装品牌虽火,但是,即将走完它的成熟期,进入衰退期。他当时敏锐地嗅到了危机:日后一旦国内市场放开,西方服装品牌就会快速进入,中国服装品牌自然会形成一个梯队式品牌市场。那么,杉杉西服想一直独领风骚,长期成为“国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因此,他要在国产服装行业行情好的时候,准备进入下一个产业的周期。他表示,要“找到下一个具有爆发性增长空间的产业”,以便国产品牌服装这种 “旧的产业衰退,新的产业就已经起来了。”

抱着这个目的,郑永刚走出宁波。“我们来到上海,寻求到底转型做什么。我们专门找了很多专家学者,连续不断地开一些诸葛亮会、务虚研讨会。”郑永刚回忆说,最后,公司设定了两个大的战略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有未来;另外一个,就是大健康有未来。”郑永刚选择的是前者。

1999年,即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创办自己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郑永刚也开始了新能源行业创业。

郑永刚回忆,“1999年的3月份,一个关于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信息吸引了我,这是鞍山热能院碳素研究所的一个‘863’课题,国家给了这个中国唯一的碳素研究所一笔经费做研究,而这个研究所也正在寻找产业化的出路。锂电池负极材料实际上就是从焦炭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就投资了8000万元在这个课题上,从此,我们第二个产业就开始了。”

1999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科技”)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

二、坚持

郑永刚当时的跨界转型,是不被看好的。

作为对比,2003年,比亚迪从电池生产转型汽车制造,如今看来,跨度不算不大,但是,当时依然被各投资机构看空,股票遭抛售,股价一天跌幅超过21%。短短几天时间,市值蒸发超60%。

相较于比亚迪的转型,杉杉的转型更被不看好,郑永刚说:“我进入锂电材料行业时,10个人里有11个说我疯了”。曾有人言,杉杉转型,稍有不慎,就得变成经典失败案例,写进商学院教材。杉杉当时股价,也对此做出了反应。在1999年的时候,杉杉的股价大幅下跌,可猜测当时抛售的人不会少。

杉杉1999年的股价大幅下跌 截图于雪球

杉杉科技亏损了整整八年,不过郑永刚硬是坚持下来了。在1999年,乃至此后的十年里,国内的新能源产业的前景,都不像如今这样明晰,郑永刚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

按照郑永刚的说法是,“我当时觉得这个‘新技术’、‘新能源’在未来中国将会很有前景。”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过兵的郑永刚是有家国情怀的,他当初之所以选择新能源赛道,其实是站在国家产业发展的格局上思考的。

当时正处国家的“九五”计划期间,能源结构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石油供不应求的问题最为突出,我国的能源战略规划转向能源环境与效率、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节能提效被提到更加重要位置。他因此相信处于新能源赛道的锂电池,一定会热起来的,而负极材料一定会成为风口。

何时成为风口?还得从“产业生命周期”中找答案。郑永刚认为,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也是有周期的,他作为先行者,必然要经历孵化、爬坡的阶段,才会到达顶峰。不过,这个时间比较长,他预测大概有20年。

他坚持下来了,不到20年,就等到了智能手机,尤其是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锂电池需求大增,相关材料的需求也跟着增大,而作为先行者的杉杉,因为竞争者不多,所以享受到了这个周期的很多红利。

如今,作为中国人造石墨负极的元老级企业,杉杉2022年负极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全球占比16%,其中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蝉联榜首。

杉杉并未止步于锂电池负极材料起步,先后进入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领域,在锂电池材料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还在偏光片行业做到了较高的市占率。

三、方法论

郑永刚能看到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未来潜力,是高明的,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当时就一定有能力享受到红利。他作为外行,是如何在几乎没人看好的情况下,将锂电池负极材料这个高科技产品研发出来,且顺利商业化,做到了世界领先?

如果概括郑永刚的做法,只有两个字,那就是“不管”。他相信,无需他去干涉,只要找到特别专业的优秀人才,就能够做好。

1999年,在锂电池负极材料研发时,郑永刚当时做的事情,是把鞍山热能院碳素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以及他们的老婆孩子都请到上海,为他们在浦东安家,给他们老婆找工作,给他们孩子找学校,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然后,就静候佳音,期间并不干涉。

正是靠着“不管”,杉杉的锂电池正极负极材料产业做得风生水起。2001年,杉杉科技CMS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开启锂电负极材料产业新纪元。2002年12月,杉杉科技年产800吨锂离子负极材料项目工程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被列入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此后,面对智能手机,以及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锂电池的需求不断扩大,杉杉因为进入得早,且商业化做得好,很快就成为锂电池材料,尤其是负极材料的领先企业,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

2022年,杉杉负极材料出货量突破20万吨,同比增幅100%,全球占比16%,其中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蝉联榜首。就连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在2022年双双入股杉杉锂电。

杉杉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历程 图源:信达证券

作为一个企业家,对自己投资创办的企业,一般很难做到“不管”的。就连强大如阿里,收购、投资一家企业后,都会忍不住大加干涉。

譬如,阿里收购考拉后,首先派驻的就是HR,迅速梳理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然后大范围换人。据晚点LatePost,仅过去4个月,考拉管理层仍在原职的,仅剩两位。考拉新管理层又不断干涉考拉此前的发展战略。此番“折腾”,结果就是,考拉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目前几乎不存在了。

郑永刚之所以能忍住不干涉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是因为其金融家的定位。在实业家身份之外,郑永刚最大、也是最后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金融家”。郑永刚转型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个财务投资者,与腾讯的做法十分相似。

腾讯财务投资范围很广,京东、美团、快手、拼多多、滴滴、知乎等,都接受过腾讯的投资。但是,腾讯基本不干预被投公司创始人或管理人员的战略部署,只是默默地给予支持。在京东,腾讯一度是第一大股东,但京东依然是刘强东“说了算”,腾讯只是静静在背后帮其“引流”。

郑永刚的下半生都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他一手缔造了有名的 “杉杉系”,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但是,他一直坚守“不管”的原则,对杉杉控股的一些公司,他甚至不去视察。他觉得,自己去视察,会给公司管理者带来接待的麻烦,而这些被浪费的时间用来经营企业,则更划算。

四、启发

分析杉杉转型新能源龙头企业的历程,是为纪念掌舵者郑永刚,更是为了学习其转型新能源产业的方法论,为目前准备转型到新能源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和企业家,提供参考。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分火爆,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风口。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火爆,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一辆车有1000多个总成零部件,来自200多个一级供应商(Tier 1)。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

汽车制造对其他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202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 图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面对如此大的机遇,很多企业都想进入该产业,蜂拥而入。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达60.58万家,而且,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注册量不断增加。

具体来看,2020年,我国新增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7.52万家,同比增长83.37%。2021年新增17.06万家,同比增长126.90%。2022年新增23.94万家,同比增长40.34%。

于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来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蜂拥而入并不是坏事。因为目前阶段是试错的过程,有那么多的创新者、投资者愿意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来参与试错,带来的结果就是缩短试错的过程,对产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但这对于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企业来说,结果并不是很好的。因为蜂拥而入的下一步,就是大浪淘沙,即大部分进入赛道的企业,最终都会走向失败。2016年以来新建的苏州前途、淮安敏安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产能利用率低于5%,发展得很不好;而像赛麟、拜腾、博郡、汉腾这些新能源汽车项目,基本上都已经烂尾了。

赛麟汽车前董事长王晓麟,本是华尔街律师,于汽车产业是外行,靠着购买来的美国赛麟汽车的所有知识产权和科技授权,就开始造车,如今不仅项目烂尾,其人也“远走他乡”。恒大的许家印,本是地产商,也转型新能源造车,企图通过“买买买”,实现弯道超车,但恒大汽车公告称,截至2022年底,仅仅交付324辆恒驰5。

在国外造车的贾跃亭,于2007年在乐视时就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但至今仍未量产。不过,在他卸任CEO后,法拉第未来(FF)在长期从事汽车制造工作的新CEO陈雪峰主导下,已牵手湖北黄冈,有了量产的可能。

展望2023年,由于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总产量已经很大,电动汽车增长率,将从接近100%降到30%-40%;动力电池增长率,大概会从150%下降一半左右。依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在成长期,处于爬坡的阶段,虽进入的企业不断增多,但新进入的企业依然有享受到发展红利的可能。

车百智库建议,对于准备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企业来说,与其直接下场操办,不如像郑永刚一样,做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坚守“不管”原则,放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事,反而更有可能获利。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交流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表示:“因为你不懂汽车,你也不会管理汽车企业,你无非就是手里有点钱,你看的准不准很难说,不能做第一大股东,最好你搞风险投资也不要做领投,而做跟投,这样可以规避这些风险。”

这番话虽是对一些地方政府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议,但对于一些有志于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更是肺腑之言。

【全文参考】

[1]《领袖的生命周期》,安德鲁·沃德,经济管理出版社

[2]《负极材料开创者,量利双增可期—杉杉股份(600884)系列深度报告》,信达证券

[3]《杉杉郑永刚:从来不想衰落的事 我就琢磨成长》,长江杂志

[4]《逝者郑永刚丨转型战略家和未尽的事业》,浙江日报

[5]《回顾郑永刚生平:浙商的果敢带动企业两次成功转型》,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部分数据和观点来源于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交流会。

关键词: 杉杉股份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投资
探索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