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伴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调整,2022年末“囤药潮”席卷而来,抗原试剂盒、退烧药、感冒药、抗病毒药等药品出现脱销现象,部分药品价格水涨船高,一药难求。
而在以布洛芬为代表的药品脱销之后,血制品中的免疫球蛋白也成为了热门品种。1月初,多个城市出现“求购丙种球蛋白”热,日常一瓶球蛋白的进货价约300多元,但目前个别市场的终端销售中,却出现了上千元的情况。
在药品市场被扫荡一空的同时,资本市场也同样火热,众多血制品公司的股价纷纷走高,以上海莱士为例,股价从11月底的最低5.38元上涨到了1月3日的6.89元,涨幅接近30%。
在这药品价格与公司股价双双走高的背后,实际上是长期以来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行业——血液制品行业,那么我国血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究竟如何?
本文将从行业短期状况、长期发展前景与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入手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全面展现血制品行业。
短期,血制品供不应求将持续
从供给端来看,三大因素决定血制品短期内将持续存在供给紧张的状况。
①国内疫情蔓延叠加“淡季”影响,血浆供应量快速下降。
防疫政策转向后,国内各地新冠感染快速蔓延,短期内已经影响到了浆站的正常采集,云南昆明、江苏、山西、山东、江西等多地血库纷纷告急,陷入了“无血可用”的地步。同时,冬季本身就是献血的“淡季”,在两大因素叠加影响下,血浆采集量快速降低。
②全球疫情导致海外采浆受限,进口白蛋白数量首度出现下降。
从欧美国家年度献浆数据及近五年国内的白蛋白批签发数据可以看出,虽然 2020、2021年都存在海外献浆量下降的情况,但国内进口白蛋白数量不降反增。而2022年进口白蛋白批签发批次却出现了同比下降 11%的状况,这也是全球疫情三年以来,进口白蛋白供给的首度下降。
③行业双壁垒决定短期内供给难以快速提升。
在中国,采浆站的数量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在短期内开设大量采浆站难上加难。同时,从单采血浆到血浆组分分离至最终无菌制剂生产过程中,对数十个环节的生产和质量稳定性有着严格的要求。政策壁垒与技术壁垒共同决定了短期内供给难以快速提升。
从需求端来看,血制品进入新冠诊疗药品清单,进一步增加了需求:
疫情放开后,诊疗量激增,部分地区将人血白蛋白列入新冠临床治疗药品名单,将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列入新冠治疗药品指导性目录建议清单,用于辅助新冠确证病历特别是危重症的治疗。
而部分人出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又一次发起了哄抢,多地药房、医院出现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缺货现象。记者致电多家药店后得知,目前市面上的相关药品已经全部售罄。
长期,血制品行业仍存较大提升空间
短期内,新冠爆发导致了血制品药品供不应求。而从长期看,血浆供需不平衡的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血制品行业拥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三大因素决定血浆供给增长较慢。
①血制品行业实行“双轨制”,导致血浆利用度较低。
面对地方血站不断发生的事故,多种传染病严重地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加强对血浆站的监管,2006年,国家层面终下决心让政府和血浆站分家,正式实行“双轨制”。
“双轨制”即医疗机构输血用血浆与企业生产成分血液制品无交集,医疗机构输血后,剩余血浆不允许提供给企业医疗机构输血。
而血制品企业的原料则来自于健康居民的捐献,由血浆采集到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均在生产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直接销往药品经营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最终由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提供给患者。
但实际上,医疗机构输血一般只需要浓缩的血细胞,而剩余的血浆中还含有很多可提取元素,可以用来生产血制品产品,但是出于安全与人道的考量,也为保证医疗用血需要,我国实行了双轨制,但这也变相降低了血浆的利用度。
数据来源:卫生部,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源:奇偶派绘图
②我国采浆站数量、平均单个浆站采集量均不及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浆站数量和平均单个浆站采集量均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各省对浆站审批有所收紧,新增浆站数量显著减少,同时,叠加疫情的影响,近3年采浆量一直维持在8000-9000吨的水平没有提升。
2021年,全国在采单采血浆站共287个,采浆量9390吨,仅相当于美国2019年采浆量的五分之一,而平均单个浆站采集的数量甚至不如美国的二分之一,浆站数量与平均单个浆站采集量均不及国际平均水平。
图源:奇偶派绘制
③我国采浆政策更为严格。
上世纪末,由于采浆的巨大利益,导致许多大量地下采浆站出现,不规范、不卫生的操作导致疾病传播、卖血现象频频。自此后,国家层面下达了无数严苛的红头文件,导致中国采浆政策规定的采浆频次、采集量、采浆间隔相比于欧美国家更加严格。
资料来源:智研观点,卫生部,卫光生物招股书,Grifols公司公告,德邦研究所
从需求端来看,国内血制品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①经济发展叠加人口老龄化,带动血制品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中国正在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血液制品临床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Grifols公司预测,中国公共卫生花费预计会由2020年的9300亿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2.87万亿美元,2020-2030年CAGR高达11.4%。
②与欧美相比,国内血制品人均用量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从人均使用量情况来看,中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用量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人血白蛋白人均年消耗小于0.1g,免疫球蛋白人均年消耗小于0.01g,预计随着后续加大推广,人均血制品使用量将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卫光生物招股说明书 图源:奇偶派制作
在供需之外,高壁垒、强规模效应也决定了行业长期走好。
国内血液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30年的发展,生产厂家一度总数达70家左右,但随着血制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首先在血液制品行业内推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够生产经营血液制品。
2001年起,国家进一步实施管控,对血制品企业实行了总量控制,不再批准成立新的血制品企业,血制品行业形成了存量厂商竞争的现状,历经几十年大量兼并、重组后,目前有血液制品批签发及终端销售的国内血液制品制造商不足30家,行业集中度较高。
血制品高壁垒、强规模效应的行业特性决定血制品市场份额将不断向头部玩家集中,强者恒强逻辑持续兑现,长期利好业内玩家。
一二线龙头天坛生物博雅生物谁更有潜力?
先来看看一家当前第二梯队的血制品公司博雅生物。
兼并、重组成为业内常态,央企华润入主,让博雅生物从血制品行业曾经的第二梯队有望进入第一梯队。
2021年11月,随着博雅生物向华润医药控股发行股份的完成,华润医药一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国资委成为最终实际控制人,也为博雅生物业务的开展带来极大的好处。
血液制品作为医药产业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政策敏感性极强的特点,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会落到采浆资源端,而新浆站的拓展更加考验公司的政府公关能力,预计华润入主后,博雅生物采浆资源将获得大幅提升。
同时,央企华润的入主也有望为曾经前控股股东高特佳集团与博雅生物的纠纷画上句号,推动博雅生物收购丹霞生物的工作。
目前,博雅生物在营浆站为14个,内生式增长的浆站数为18个,外购扩张式的浆站数为26个。在华润的助力下,预计到2025年,博雅生物浆站数总量将会超过30个,采浆量有望提升至1000吨以上,可顺利跻身血制品行业第一梯队。
其中在产品层面,由于博雅生物工艺优势突出,牢牢占据了纤维蛋白原龙头地位。
人纤维蛋白原分离技术要求较高,有能力制造的企业相对较少,博雅采用自有专利方法制备纤维蛋白原,产品收率达到1500——1600瓶/吨,位居行业前列。
凭借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的收率水平和对纤原不断推进地推广,博雅已经成为了业内当之无愧的纤维蛋白原龙头,在国内拥有自主定价权。
而针对纤原的集采,公司也做出了回应,表示短期内集采会对业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伴随着规模增长、新产品上市推广力加大度及调整相关产品营销政策等多种举措,可以保证业绩持续稳定增长。
博雅生物相关人员在交流中也表示,药品集采政策是大趋势,血液制品作为药品品类之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策影响,但因血液制品属性特殊,整体影响相对有限。
在华润控股博雅生物后,在血资源方面,无论是内生式还是外延式的增长均得到了快速提升,加之博雅自身工艺以及销售团队,未来有望跻身第一梯队。
浆量决定收入。那么血制品第一、采浆之王天坛生物又如何了?
截至2021年,我国每年采浆量超过1000吨的企业主要包括天坛生物、华兰生物、上海莱士,而天坛生物更是以1800吨的年采浆量位居榜首。
图源:奇偶派绘制
在采浆量之外,天坛生物在技术上也遥遥领先对手,截至2021年,在华兰生物与上海莱士只能从血浆中分离出11个品种的时候,天坛生物已经拥有了14个品种。
但在采浆量和技术领先同业玩家的背后,天坛生物也有着自己的痛点:单位成本高,吨浆收入低。
图源:奇偶派绘制
从两张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天坛生物的采浆站数量虽多,但单个浆站的采浆量却在三巨头中排倒数第一。而单个浆站的建造成本、运营成本是固定的,这也意味着天坛生物的单位血浆成本,大概率是最高的。
而在收入端,天坛生物的平均吨收与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相比也处于下风,吨均创收为另外两家的87%。
资源最好、技术最强的血制品龙头,在规模效应极强的行业中,但却出现了单位成本更高、创收更低的现象,或许是国资背景带来的反噬,但无论如何,都决定了天坛生物的单位盈利能力是远不如同业玩家的。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天坛生物当下的人工效率、生产效率都相对落后,在未来,若精细化战略能成功落地,将单位成本与单位营收追上行业平均水平,那么原本就具有规模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天坛生物,将会成为血制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
血液制品产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具有原料来源独特、产品附加值高、政策敏感性强、行业进入壁垒高、规模效应强等特点。
而本轮疫情冲击后,血制品行业安安静静躺在历史角落中独自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将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血液制品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并重的转型发展期,伴随着采浆站的增加、采浆技术的升级、业内玩家的兼并重组,在未来,血制品行业终将成熟,成为国民健康坚实、有力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