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聚焦于药物发现领域的成都先导(688222.SH),凭借着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仅用八年的时间便登上科创板,成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股,也曾借着科创板开板的东风造就了一段“股市佳话”。
然而好景不长,成都先导上市以来便面临业绩接连下滑的窘境。上市首年即2020年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42.15%,2021年该数值下滑45.74%,2022年预计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35.62%-55.36%。
尽管成都先导一再强调公司在DEL技术方面的先发优势,但市场仍存在较大担忧,包括药明康德开放DEL研究平台带来的冲击、DEL技术路线更替风险、公司业绩下滑等。市场面来看,公司股价长期低于限制性股票激励授予价20.47元/股,截至1月31日收盘,成都先导股价报收15.02元/股,跌幅1.38%。
一位医药分析师对钛媒体APP表示:“DEL技术目前还是比较重要的药物合成筛选技术,效率高,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往这个方向推进研究,说明还是有市场的;竞争方面来看,由于DEL比较烧钱,有钱的公司可能更具竞争力。”
业绩大幅预降
1月30日晚,成都先导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1934.48万元-2805万元,同比下降55.75%-69.48%,预计扣非净利润为1040万元-1500万元,同比下降35.62%-55.36%。
对于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期公司正在进行新一代DEL 技术的开发升级、以及核酸新药研发平台和靶向蛋白降解平台的建设,带来研发费用的上升。”公司在业绩预告中表示。
来源于成都先导招股书
事实上,成都先导近年来的研发投入占比整体呈下滑态势。据三季报,成都先导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合计6376万元,同比增长24.57%,占据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9.23%,这一占比相较于2020年41%的研发占比呈下滑态势,相较于2017年86.84%的研发占比更是大幅下滑。
业绩下滑背后,收入下降、毛利率大幅下滑或才是答案。在2022年半年报、三季报中,公司均提及“公司新药定制开发毛利率下滑”“DEL定制服务营收下滑”等。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DEL定制服务实现收入2301.88万元、DEL筛选服务实现收入3708.15万元、新药定制开发1591.61万元,其中新药定制开发业务相较于去年同期下滑6.8%,其余业务板块2021年半年报未公布具体数据。
就新药定制开发服务毛利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是该业务原料上涨,且该类业务通常合同订单金额较大、执行周期较长,且具有早期新药项目研发的特征,即定制化程度高、项目执行各阶段的开发难度、时间周期、成本及研发成功率各有差异。
医药外包龙头来势汹汹
营收等的下滑,也不乏行业的影响。目前药明康德(603259.SH)、康龙化成(300759.SZ)以及药石科技(300725.SZ)等均在DEL技术领域布局。上述行业人士表示,由于DEL技术比较烧钱,资金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更具竞争力。显然对比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医药外包龙头公司,成都先导资金实力相差甚远。
此外,也有市场担忧药明康德免费开放DEL库对公司的冲击。据药明康德官方披露,公司于2018年、2019年推出了DELopen平台和DELlight平台,其中DELopen平台属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开放性平台,用户可申请免费的DEL化合物库试剂盒用于学术研究。对此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免费开放先导库大概率只是开放一部分,毕竟先导库的建设成本很高。”
来源于成都先导招股书
成都先导相关负责人则对钛媒体APP表示:“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入DEL技术领域,对于行业本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EL 技术仍有巨大的待开发空间,参与者持续增加意味着这一行业的发展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进而满足更加多层次和细分的市场需求。”
拓展至药物发现领域来看,包括高通量筛选(HTS)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给予结构/片段的药物发现(SBDD/FBDD)等技术。据国信证券分析师表示,主流HTS技术成熟度高、通用性好,但成本高昂,筛选周期长,多为大型药企自主使用,DEL技术等创新路线也具备效率高等特点。
上述负责人对钛媒体APP表示,公司现已基于核心技术筛选平台为客户筛选完成了51 类不同靶点类型,其中包含多种传统意义上难成药靶点或挑战性靶点,项目平均成功率超 70%,筛选平均时间周期短至 3 个月,实现的整体产出和效率明显高于工业界 HTS 的平均水平。
跨国收购不及预期
上述因素之外,商誉计提减值准备也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子公司Vernalis (R&D) Limited整合进度不及预期,公司对收购Vernalis (R&D) Limited所形成的商誉展开了计提,进一步影响公司业绩。
时间拉回至2020年12月,成都先导以2668.14万美元的价格完成对Vernalis (R&D) Limited的收购,交易完成后便形成1500万-2000万美元的商誉价值。如此高的商誉值,成都先导仍坚持收购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技术上的互补性预期,二是对其新药平台的助力预期。
公司在收购时便称:“FBDD技术与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存在很强的技术互补性,尤其在分子片段活性提升和先导化合物优化方面。同时Vernalis公司在FBDD和SBDD的开发应用方面有着超过 20 年的经验,其技术平台能够应用于化合物发现后的优化、化合物成药性的评价,与成都先导自身的新药开发平台相结合,有助于加速化合物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商业成果的转化。 ”
但目前来看,上述显然不及预期。公开资料显示,Vernalis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9768.31万元,同期净利润426.29万元,2022年上半年营收4803.51 万元。
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钛媒体APP表示:“Vernalis公司在FBDD和SBDD的开发应用方面有超 20 年的经验,已成功开发和转让多项针对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抗感染和炎症等生物学目标的细胞活性先导化合物和临床阶段候选物,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数据、信息、经验和知识,这些与成都先导高效的DEL筛选平台结合,有望建立一个更加高效完善的新药发现与优化的新型技术平台。”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已经实现将成都先导的DEL技术应用到Vernalis的FBDD(分子模块筛选)的筛选,通过DEL技术,扩展了Vernalis自有可供筛选的分子模块数量,建立了分子片段总数超过4万种的“分子模块库”,但受限于疫情导致的跨境交流障碍,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尚未完全体现。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海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