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科技 >

处女盈利季姗姗来迟,喜马拉雅IPO依然遥遥无期? 速读

文章来源:钛媒体APP  发布时间: 2023-01-18 18:09:01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相关资料图)

三年累计亏掉近百亿之后,喜马拉雅终于迎来盈利的曙光。

1月17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在年会上宣布,该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实现创立以来首次季度盈利,利润达到千万级别。截止目前,喜马拉雅尚未对相关报道作出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8月,曾有媒体爆料余建军第一次规划了喜马拉雅的盈利时间表,预期在今年全年收窄亏损、四季度实现盈利,2023年实现全年盈利。如果日前的报道属实,喜马拉雅已经实现了全面盈利计划的第一步,一切似乎正按照余建军的规划发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马拉雅的前路还不是一片平坦:上市依旧遥遥无期,在线音频市场的天花板近在眼前,新的竞争对手又在涌现……

与其说实现季度盈利是喜马拉雅的阶段性胜利,倒不如说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这个在线音频市场的老大哥将迎来全新的考验,探索全面盈利、突破行业瓶颈的方法

盈利背后,喜马拉雅IPO依旧遥遥无期

由于喜马拉雅没有对实现盈利的传闻作出回应,也没有公布最新的财务数据,我们只能从去年更新的招股书中窥探其扭亏为盈的秘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喜马拉雅这几年的营收一直在增长,赚钱能力值得肯定。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期间喜马拉雅营收分别录得26.98亿、40.76亿和58.57亿元。从招股书提供的数据看,喜马拉雅的营收主要来自订阅、广告、直播和其他创新服务这个几个板块。其中,订阅业务占比最高,广告和直播次之,其他创新业务暂时还难成气候。

在这四项业务中,订阅、广告的收入基数都和用户规模直接挂钩。而在过去三年,其平均月活用户也走在良性轨道上,分别录得1.4亿、2.15亿和2.68亿人,保持增长态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马拉雅2019-2021年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82.2%、51.1%和43.7%,增速虽维持在较高水平线上,却也已经有连年下滑的趋势。换句话说,在订阅、广告两项业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喜马拉雅的营收基本盘能保证下限,但短期内恐怕很难取得多大突破。

这样一来,扭亏为盈的突破口,大概率出现了成本端——也就是和互联网大厂过去一年追求的降本增效策略息息相关。

在最新更新的招股书中,有一项额外刺眼的数据:截止2021年底,喜马拉雅的现金及一般等价物仅为5.4亿元。同一年,其亏损高达51.06亿元。就算没有任何财务经验但具备一般常识的网友都看得出来,喜马拉雅这现金流情况很不乐观。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结合过去一年被爆出的新动态,相信喜马拉雅在日常经营、人员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即一边通过裁员等老方法节省日常开支,一边有意识地控制日常开支。

从去年4月开始,职场社交APP脉脉上就不断流传出喜马拉雅裁员的消息。有媒体爆料,4月29日这一天喜马拉雅公司的大群瞬间减员200人,上半年累计裁撤了500多人。据悉,这一波裁员涉及近15%的员工。截止去年6月底,喜马拉雅的员工总数从年初的4500人降至不足4000人。

当然,比起手起刀落的裁员,削减固定成本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数据显示,2019-2021年间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分别增长28.65%、40.08%和54.06%,增幅逐年上升,也是降本增效的主要改善对象。从最终实现盈利的结果看,喜马拉雅的成本控制还是达到了一定效果。

然而,实现季度盈利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比如喜马拉雅一直憧憬的上市梦,就还是遥遥无期。

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走得相当坎坷。早在2021年3月,喜马拉雅就被爆出赴美IPO的消息,并在当年5月正式递表SEC。可惜受国际形势及滴滴信息安全审查事件影响,赴美IPO热潮降温,喜马拉雅也在那年9月宣布撤回上市申请。

数日后,喜马拉雅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改道港股上市,但迟迟无法通过聆讯,招股书也在去年3月失效。如今喜马拉雅已经更新了招股书,仍在排队等候IPO聆讯。不过从港交所的传统看,聆讯拖得越久,通过的概率就越低,而且也容易动摇投资者信心,给后续的路演募资增添不确定性。

对喜马拉雅来说,盈利固然可喜可贺,但也别开心得太早。在继续筹划IPO之余,稳住自己的基本盘也很重要。毕竟过去十年的在线音频的生意不好做,行业内的竞争相当残酷。在喜马拉雅背后,还有许多竞争对手虎视眈眈。

在线音频三巨头的共同烦恼:内容成本还能降吗?

从短期来看,喜马拉雅实现阶段性盈利对在线音频市场不会产生太明显的影响。毕竟喜马拉雅本就是在线音频市场的领头大哥,即便在亏损期间其市场份额也有很大的优势,今后的情况也难有改变。

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援引来自灼识咨询的报告指出,喜马拉雅在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占有率约为28%,排名榜首。而从第三方机构的细分数据中能看出,喜马拉雅最大优势在于覆盖全年龄段用户,真正做到老少皆宜。

来自艾媒咨询的统计就指出,喜马拉雅在学生群体、白领群体和妈妈群体中的使用率分别达到61.7%、67.7%和66.5%,均位居第一。在这三个人群中都排名第二的荔枝,使用率徘徊在40%左右,和喜马拉雅差距明显。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当然,用户数量、营收规模、市场份额落后于喜马拉雅的荔枝和蜻蜓FM也在进步,其经营状况最近两年已经逐步改善——盈利也不是喜马拉雅的专属。

根据去年11月发布的最新财报,荔枝三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12%至5.65亿,不仅创下历史新高,也远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其经营费用率同比下降7%至31%,GAAP净利润录得198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则录得2750万元。去年前三个季度,荔枝的净利润累计达到约5500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1.36亿净亏损进步巨大。

可惜的是,和喜马拉雅类似,蜻蜓、荔枝也有高成本、低利润的双重烦恼,且背后都有相似的命门。

财报显示,荔枝三季度的净利润率仅为3.5%,做的是一门薄利生意。过去一年,三大在线音频巨头不约而同削减营销支出,也成功压缩了经营成本。财报显示,荔枝去年三季度销售及营销费用为7120万元,同比下降了近1600万元。不过占比最高的内容成本,依然很难减少。

三大平台中,喜马拉雅的内容生态最完善,糅合了UGC、PUGC和PGC三大模式,创作者团队也最为庞大。规模不及喜马拉雅的蜻蜓FM和荔枝各有侧重,前者深耕PGC模式,后者则以UGC为主。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承担创作者/专业创作机构费用,以及不菲的内容版权费用。

截止去年一季度,喜马拉雅已经和超过140家出版社、近100家网文平台达成合作。去年3月和6月,喜马拉雅又相继和后浪出版集团、Pottermore Publishing达成合作协议,引入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有声书等经典IP。

虽然喜马拉雅没有透露这些合作的成本,但以这些IP过往的吸金能力和商业价值来看,出版社的开价肯定不会客气。在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来,这种情况揭示了在线音频行业一直以来的固有问题:用户黏性低,平台的内容缺乏差异化,只能靠不断扩大的内容供给维持用户新鲜感。

但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居高不下的内容成本。如今喜马拉雅、荔枝都先后实现盈利,确实让行业看到曙光。不过在盈利的背后,荔枝去年三季度的月均付费用户数下降至47.67万人,低于2021年同期的48.55万人。

这一迹象表明,在线音频行业过去几年的固有发展模式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想一边削减开支,一边维持用户增长,看起来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设。这样一来,或许只有一种新模式——或者一批新平台的出现,才有希望突破当前瓶颈。

新的挑战正在酝酿:互联网巨头盯上声音生意

2022年是公认的互联网寒冬,大量风口幻灭,巨头们也都忙着寻找新增长点,为日后做好多手准备。

B站在去年9月悄悄投资了配音公司熊联萌,后者的股东名单里还有阅文集团的身影。公开资料显示,熊联萌由多位国内知名配音演员共同创立,以二次元IP创作及孵化、动漫游戏配音和声优运营为主营业务。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B站还曾全资收购二次元音频社区猫耳FM。

由此可见,围绕二次元、动漫这几个核心领域,B站正在积极布局音频行业。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巨头,是腾讯音乐。过去两个财年,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业务收入增速难有突破,这也迫使其跨界长音频寻找新增长点。腾讯音乐CFO就多次在财报公开会上表示,得益于有声书、有声剧和脱口秀等优质内容的涌现,该集团的长音频MAU渗透率不断提升,早已超过10%。

更关键的,是腾讯音乐高层对这项新业务似乎相当重视。考虑到腾讯音乐庞大的用户基数,获得资源倾斜的长音频业务潜力不容忽视。

据悉,负责制定集团长期战略的腾讯音乐执行董事长彭迦信就曾表示,长音频和QQ音乐、酷狗音乐一样,在公司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经过最新一轮组织架构和高层调整之后,长音频和酷我音乐业务线一起归于副总裁史力学管理,内部层级向几个核心业务看齐。

当然,在B站、腾讯音乐等向在线音频扩张市场扩张的同时,喜马拉雅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主动出击。去年6月,喜马拉雅和芒果TV、达盛传媒联手制作的短剧《传闻中的陆神医》正式开播,成为国内首部在音、视频平台同步上线的短剧。

选择和芒果TV合作开发短剧,既是看中了这个新风口的热度,也是喜马拉雅应对外部挑战,扩大业务布局的一种新尝试。除此之外,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也是喜马拉雅颇为重视的一项创新业务。

不过互相跨界的长/短视频、在线音频和在线音乐平台们,似乎多少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现象,甚至可能间接推高彼此的成本。最明显的问题,就发生在版权争夺战中。

除却如今主要走UCG路线的荔枝不谈,经过近10年的发展,喜马拉雅、蜻蜓FM都积累了大量合作资源,和出版社、专业配音机构达成长期且稳定合作关系。新闯入赛道的互联网巨头们想撬动这些资源,无疑需要付出一定的溢价,这对本就脆弱的行业生态来说也是一种冲击。

从积极的角度看,在线音频市场获得巨头们青睐,说明这个行业仍有潜力。易观千帆的数据也指出,目前我国在线音频渗透率仅为17%,远不及美国的47%,市场空间广阔。

不过能促进市场竞争的,是良性的竞争,而非新一轮烧钱战争。喜马拉雅、荔枝们自然不想让好不容易实现的盈利成为转瞬而逝的泡影,只希望各路玩家能保持清醒与克制。

在两年前参加乌镇互联网大会时,余建军用这番话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彼时,喜马拉雅等在线音频平台正受到互联网清朗运动的冲击,亟需对内容生态进行净化、完善。

如今两年过去了,喜马拉雅确实某种程度上践行了自己的承诺,为用户提供了更优质的内容,也给平台内的创作者们打造了一个更舒适创作生态。能实现历史上首次季度盈利,也是对喜马拉雅这些年努力改变的肯定。

不过阶段性盈利并非终点。喜马拉雅的上市梦还没实现,新的挑战者也在涌现,未来依旧充满各种挑战。在线音频市场的战事,同样远没到落幕的时候。

关键词: 腾讯音乐 处女盈利季 喜马拉雅ipo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投资
探索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