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港股迎来开年第一个新股—粉笔科技,粉笔此次IPO全球发售2000万股,发行价为每股9.90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98亿港元。截至当日收盘,粉笔收于11.10港元/股,当日涨幅为12.12%。
(资料图)
不过,揭开教培行业的神秘面纱,发现上市的培训公司经都在亏损中。
从决定考公那一刻起,一个考生大约要花费1.5万元购买教材和培训班,而根据国考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报名人数超过212.3万人,按此估计,2022年我国考公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43亿元。
然而,在这样一个市场里,考公培训企业却仍然难以摆脱亏损的局面。中公教育深陷资本与生意的盘根错节中持续亏损,一年蒸发千亿市值;刚刚登陆港股市场的粉笔,也难以摆脱亏损常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中公教育一开始就发力线下,粉笔科技是从线上发力后转到线下业务的,将业务重点转为线下的同时,粉笔科技才开始由盈转亏。
考生重金输血下,培训机构却还在亏损,这些钱都去哪里了?考公生意究竟难在哪里,未来又是谁会在考公生意中赚到钱?
01 线下培训=亏钱?
近期谋求港股上市的粉笔科技,再一次验证了沾边线下线下培训就开始亏损的魔性规律。
上半年,中公教育被考生骂上热搜一度霸屏;粉笔科技谋求上市的步伐又有新进展。虽然从资本角度上看,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但两者目前都处于亏损状态。至于粉笔科技上市的原因,也与目前的亏损和未来大量的运营成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与一般培训机构不同的是,粉笔科技是从线上开始起家的。
粉笔科技最早是从国内首个K12在线教育独角兽企业猿辅导中孵化而来的,2013年,为了布局职业教育市场,猿辅导推出首款“粉笔”手机应用软件,而负责这一块业务的就是曾经就职于华图教育的知名讲师张小龙;次年,猿辅导将职业教育公考题库、司考题库以及考研题库都归于粉笔题库旗下,因此粉笔网被重新定义为线上教育公司。
在互联网红利下,粉笔网凭借低价很快就从线上教育中出圈,一年时间粉笔网就达到5000万营收,于是,羽翼渐丰的粉笔网在2015年从猿辅导正式分拆出来独立运营,由张小龙担任粉笔科技法定代表人。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粉笔拥有4.06万名付费用户,占职业考试培训行业4.3%的市场份额,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线上培训机构的代表,粉笔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是网课的盗版问题。随着平台知名度的提升,粉笔盗版课程数量开始增加:根据粉笔2020年发布的公告,2020年1月至11月,粉笔投诉并已处理淘宝、闲鱼、转转、B站、新浪微博等平台针对侵权链接就高达50839条。
然而,重拳之下却仍难根治,在社交平台搜索“公考课程”还是能有不少售卖打包课程的链接,价值980元的系统班+精品班+冲刺班+刷题班售价仅为29.80元,劣币驱逐下,增加考生与品牌的链接,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其次是线下才是培训蛋糕上的奶油。公开信息显示,线下课程的价格约为线上课程价格的2-3倍,利润趋势下,具备考生资源的粉笔具备了抄近道的先天优势,自然不想放弃这一肥肉。
2020年5月,粉笔开始大规模启动线下课程服务,努力将线上生源引至线下。
然而线下培训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做,粉笔在线下培训上翻了车。转型线下当年,本来盈利的粉笔开始了亏损,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粉笔科技分别盈利1.54亿元及亏损4.84亿元、20.46亿元及3.92亿元。
02 考公生意究竟难在哪?
中公为代表的线下转线上,亏钱了;粉笔为代表的线上转线下,也亏钱了,培训机构要盈利为什么这么难?线上培训不好做,线下生意的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第一,是线上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一旦落地线下,就面临着坪效的问题。
招股书显示,转型线下后,粉笔在运营花费在运营上的费用大幅提升。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粉笔关于租赁等开支在内的行政开支分别为1.42亿元、4.84亿元、11.20亿元及2.65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12.3%、22.7%、32.7%及18.3%。
转型线下除了需要铺设大量的运营中心外,还需要更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在粉笔做课程销售业务的小陈对「听见」表示,早期做线上课程,粉笔更注重精练,而转型线下后,开始覆盖更多考试科目和课程,而师资增长速度跟不上发展速度,招聘了大量的编外人员,甚至有邀请刚刚通过考试的考生来面试的情况。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粉笔的雇员福利开始总额分别为3.38亿元、11.73亿元、27.19亿元及7.71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9.2%、55.0%、79.3%及53.2%。
第二,转型线下班的同时,虽然看起来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在提高,事实上协议班比例提高的前提下,培训机构收取的费用也并非入袋为安。
协议班顾名思义即培训机构与学员达成一种协议,将学员未通过考试划分为几种情况,对应地退取不同比例的培训费用。然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趋势下,公考通过率已经低至1.28%-5%。
这令培训机构背上大额的流动负债。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粉笔流动负债分别为4.28亿元、13.76亿元、13.53亿元及11.44亿元。此外,一旦签署协议班,考生则同时诞生了有退路的心理,究竟何种因素导致未通过考试,这本身就难以量化性地分析出来。
第三,培训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品牌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成为必然的结果,金鲤介绍。
金鲤最初在一家头部培训机构做讲师,如今与几名同事合伙运营一家独立的小型培训机构。“除了早期需要名师带来流量外,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构并不希望讲师出名。当课时费高到一定程度后,机构就会以专注科研工作为由而减少排课。这样品牌知名度不会被个人IP热度盖过去,而且人力成本也会减少。”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讲师具有更高的IP热度后,在品牌中每次亮相,讲师所赚取的价值要高于平台,讲师具备越来越高的寻租权,这正是品牌不乐于见到的情况。这一点在中公教育的投诉案例中也有体现,讲师反馈,中公教育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将高级讲师的课打包给初级讲师时有发生。
除此以外,为了绑定资深讲师,面对课时费较高的老师,机构一般只会结一半的钱,另一半以股份形式结算。“但这种拉入伙的方式并不科学,教书育人的行为变成了计算付出回报比的生意,做项目的人要听生意人的指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一番考量下,金鲤与几名同事合伙开了一家小型培训机构,凭借在考生中的好口碑,这家小型培训机构反而不缺生源。
03 培训生意的终局在哪?
中公将收取的大量培训费进行了资金管理,包括投资产业链甚至房地产,最后面对大额退费出现流动性困难;粉笔转型线下,除了花费大量资金铺设线下运营必需的厂房和补充师资力量外,标榜将线上学员引流至线下,却实质还要花费大量的营销费用拉新。
而金鲤公考一家小而精的培训机构,却凭借着考生的口耳相传迅速聚集了人气并实现盈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公考培训行业前五家企业的市占率共计22.1%,市场还处于较为分散的阶段。另外,从上市的公司数据来看,都还在亏损的阶段。
是不是培训是一门无法做大的苦生意?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归社会本质,商业模式三要素为顾客、价值和利润。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要稳定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可盈利商业模式,就要解决标准化的问题,如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给出了预制菜的答案,而以人为核心的培训行业始终没有解决标准化的问题。
具体来讲,培训机构首先需要拉新,以学员作为顾客,其后为学员提供服务和价值,最后确认收入并扣除成本获得利润,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供的服务,而培训机构的核心资产是教师,但是机构规模越大,人力管理越难标准化。
正如前文提到的品牌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制衡关系,大品牌面临着讲师的流动,而师资的不稳定就导致为顾客提供价值水平的拉低,这无疑给机构留住顾客增加了难度。相反小型机构以合伙方式利润共享,反而更容易留住核心讲师。
最后,落到对接学员的角度,如何量化不同讲师的资质,如何量化培训班的费用也是一个难点。
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未来可以将共享经济的理念带入到培训行业中,即将成本和利润固定后,由学员人数的多少来决定最终学费的定价;又或许培训机构找到某个平衡点,与讲师之间达成某种项目制合作,既保证双方利润,又能输出稳定质量的课程。
当然,未经验证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尚属未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过去发生在行业巨头身上失败的流动性管理、师资力量流失、口碑滑铁卢问题,都可以作为培训机构未来发展中需要规避的教训。
面对迅速增加的考生数量,培训机构除了要将考生送进考场外,还需要思考如何真正提高考试通过率,毕竟考生的答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训机构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