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科技 >

环球快播:绿色能源支撑绿色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2-12-09 09:06:36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河网纵横,鱼塘连片。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南岸街道的马安社区,养殖业是村民的传统产业。

随着一笔绿色贷款的投放,光伏产业在这里扎下根。“渔光互补”,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持续推动实体经济绿色发展,到去年底,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

相比传统贷款,绿色贷款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绿色贷款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记者近日追踪马安社区这笔绿色贷款的审批、发放、使用过程来寻找答案。


【资料图】

鱼塘新绿——

上可发电、下可养鱼,“渔光互补”让村民养殖收益大增

“扑通,扑通……”随着清晨第一缕暖阳洒进鱼塘,水中游弋的鱼儿跃动起来,水声轻轻划破马安社区冬日的静谧。

作为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西江在这里形成迂回之势,河流南岸冲刷及域内分支细流共同作用,造就了这里河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的景观。

马安社区由6个自然村组成,12个生产队,共500多户、3000多人。除水稻种植外,养殖业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整个社区鱼塘大概有1200亩吧,隔壁岗灶社区也接近这个数。”说话间,马安社区养殖户蒙立强用斗车拉上两包饲料,准备前往鱼塘投喂鱼儿。

跟随蒙立强的脚步来到鱼塘边,只见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列阵,像镶嵌在塘田之上的珠链,蔚为壮观。银光闪烁的光伏面板下是成群的鱼儿,“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组合,成了村民们生活里一道景观。

这是当地新建成的“渔光互补”项目,蒙立强正是马安社区第一个签约项目合同的农户。

去年,建设方华电新能广东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来到马安社区推广“渔光互补”项目,大多数村民对光伏发电还没什么概念,有人甚至怀疑光伏板有辐射危险。但蒙立强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渔光互补”模式的科学性后,决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个大胆的决定,让蒙立强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肇庆市夏季气候炎热。“以前没有光伏板,遇到高温天气只能干着急。”蒙立强告诉记者,从2003年开始,自家跟村小组租了100亩鱼塘,主要养殖草鱼、鳙鱼和近两万只鸭子。前几年因为高温,鱼苗和鸭苗死了大半,损失惨重。

如今,蒙立强家的鱼塘里,4米高的光伏“伞”带来一片阴凉。无论是水中的鱼儿,还是水面的鸭子,存活率都提高了,这成为“渔光互补”模式带来的最直观收益。

“鸭子耐寒怕热,高温天气发病率很高。”蒙立强说,今年的夏季高温导致一些养殖同行损失了近三成,而他的鸭子在光伏板下面饲养,每只比以前平均增重200克左右。

蒙立强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亩鱼塘利润约1000元,如今在光伏板下养殖,每亩的利润可以达到2000元甚至3000元,一年下来可以增加50多万元的收入。

好收成口耳相传。与蒙立强相邻鱼塘的农户蒙焕林果断跟随,立马儿也申请在鱼塘架起了光伏板。

“以前白毛鸭要两个多月出栏,现在一个半月就出栏了,仅这一项就可以增加20万元收入。”蒙焕林掰着指头算账,“以前搭鸭棚成本要每平方米100元,但现在借用光伏板支撑柱来搭棚,成本降到50元。”

“渔光互补”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

鱼塘租金是马安社区的重要收入。社区副主任蒙劲良告诉记者,社区1200亩鱼塘租给村里30多户农户,租金是农户主要的养殖成本。

去年初,华电新能肇庆公司副总经理于仁晓找到社区,双方探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合作,由华电每年补贴养殖户一定租金,并给予电费优惠等,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蒙劲良粗略算了一下,按1800元/亩租给华电集团,村集体一年增加70多万元租金收入,同时也为农户减轻了负担。“这是利村富民的好事。”他说。

随着集体收入的增加,社区已经铺设起了一条3公里长的标准水泥公路。日落时分,站在村口望去,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自动亮起,小孩子在家门口嬉闹玩耍,展现出一幅宜居乡村景象。

产业兴绿——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1亿度,能满足3万多个家庭一整年用电

10月的马安社区鱼塘里,施工声、人声此起彼伏。

拴支架,调方位,装组件……工人们在浮船上来回腾挪,一块块光伏板像是为鱼塘搭起“绿色的金屋子”。

提起项目推广的初衷,华电新能广东分公司工程部主任叶飞深有感触——“渔光互补”模式既发展了渔业,又减少了化石资源的消耗,最大化利用太阳能发电,十分符合公司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新能源发电成为我国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

去年,华电集团就提出,“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7500万千瓦,“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力争达到50%,非煤装机(清洁能源)占比接近60%。

为此,华电新能广东分公司将肇庆作为新能源项目拓展的重点地区,由华电新能肇庆公司专门负责建设及运营高要南岸1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计划在马安社区、岗灶社区及周边区域鱼塘布设光伏面板,占地2000多亩,总投入金额达5.5亿元。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1.1亿度,节约标准煤约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0万吨、二氧化硫600吨、氮氧化物约300吨,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于仁晓说。

1.1亿度电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座微型火电站一年的发电量,能满足3万多个家庭一整年用电。

项目为什么选择在肇庆?叶飞介绍,肇庆市常年平均日照超过100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南岸街道马安社区、岗灶社区和周边鱼塘连片分布,平均海拔在10米左右,自然禀赋优势显著。

交通条件优越也是促成项目落地的关键要素。“这里的公路线网比较完善,沿途没有大的坡道、涵洞,电池组件以及其他设备可通过汽车直接运送,电力接入也方便。”叶飞说。

不仅是能源企业有绿色发展的需求,当地政府也在努力走低碳发展之路。

“绿色转型是肇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肇庆市高要区发改局党组书记吴翰栋告诉记者,华电“渔光互补”项目是高要区首个绿色能源重点项目,将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对扩大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打造当地绿色低碳经济具有示范意义。

金融扶绿——

新能源发电项目普遍投资大、周期长,需要金融机构长期资金支持

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多方共赢,“渔光互补”项目快马加鞭地建设起来。然而,资金是项目推进中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新能源发电项目普遍存在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单靠企业自有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项目进度要求。

华电新能肇庆公司启动项目时,自有资本金基本能满足其初期建设的需求。但随着项目铺开,购买光伏板需要大量资金,占到投资总额的40%。

“供应商要求加快结算,否则供货会受影响,但企业自有资金又不够满足购买材料的要求……”于仁晓回忆说,眼看着好项目遇阻,施工方和社区村民都十分着急。他们尝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支持。

而由于绿色能源项目贷款周期长、利润率低,前期审批、中期放款和后期贷后管理等流程非常繁琐,不少金融机构对该领域贷款业务望而生畏。

关键时刻,“渔光互补”项目迎来曙光。

“于经理,现在鱼塘已有一批光伏板正常运营了,新项目进度也很顺利吧……”说这话的是建设银行肇庆市分行公司客户部客户经理程丽雯。谈起这笔绿色贷款投放过程,她形容为“一波三折”。

程丽雯回忆说,了解到项目困难和资金需求后,自己第一时间到实地考察调研,希望尽快为项目找到合适的融资方案。

但挑战随之而来。半年的建设工期里,企业需要在第一个月就落地融资,而此时肇庆市分行并没有类似贷款业务的经验。

“利润空间少,贷款周期长,占用额度大,很多银行都不敢接,我们是否要对这个项目保持谨慎?”刚介入项目时,分行就有人提出了异议。

为取得同事的理解和支持,程丽雯率领团队再次来到光伏项目施工现场。

“一年下来鱼塘的租金大概可以减掉7万块钱,养的鱼和鸭都比以前肥了。”听了村民讲解,看到光伏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团队成员打消了心中的疑惑。

“绿色金融是建设银行的既定发展战略,虽然这笔贷款收益少,但把项目和客户经营好了,我们绿色金融的‘盘子’会越做越大。”又一次分行讨论会上,贷款项目终于一锤定音。

程丽雯率领团队马不停蹄投入对光伏发电产业这个陌生领域的研究中。

棘手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企业的项目部刚成立,人员不足, 短时间内要收集可研报告及测算表等申报材料,够呛。”于仁晓回顾当时的情景,“项目部人员一时没了头绪,看着清单上的材料名目不知从何下手。”

“我到你们项目部来‘上班’。”程丽雯主动请缨到企业驻点,白天跟企业一线人员对接,晚上整理编辑材料。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及时介入,组织多部门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成立省、市、区三级服务团队,实地调研企业经营发展状况,迅速收集材料、阅研讨论。一周内,授信方案顺利推出。

“15年期,3.9亿元,利率还比同期贷款优惠不少。”拿到审批结果的程丽雯来不及高兴,马上着手和企业签合同,办理相关证照。

很快,首批1.7亿元贷款资金成功进入企业账户。

政策添绿——

新理念、新项目、新举措,推动着金融机构向绿色延展

新能源发电项目离不开政策支持。

就在程丽雯带领团队忙着办理贷款手续的当口,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如果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助力,我们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利率。”程丽雯说,但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认定并不容易,要综合碳减排量和贷款金额测算出碳减排效应数据,十分考验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自主评价能力。

站在申贷冲刺关口,程丽雯显然有些犯难。测算碳减排效应、补充贷款用途和发放凭证等手续,无疑会拖慢审批进度。而作为肇庆市首批申报的项目,流程规范尚在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了解这些情况后,人民银行肇庆中心支行主动介入,为建设银行肇庆市分行完善申报手续提供了指导和帮助。在各方支持下,程丽雯团队坚定了申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信心。

“贷款发放后,我们马上通过省分行逐级向上申报碳减排支持工具认定,有关产业、环保和风险管理等资料都符合相关要求。”团队成员余展鸿告诉记者,认定成功后,这笔贷款成了肇庆市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贷款。

目前,在碳减排支持工具帮助下,肇庆市分行已陆续为高要“渔光互补”项目发放2.6亿元绿色贷款,帮助企业节约2000多万元资金成本。

有了项目成功经验和国家政策支持,程丽雯们继续围绕绿色金融做文章。

今年6月,建行肇庆市分行与四会市政府、华电广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建设金额高达116亿元的农光互补和分散式风电项目。

新理念、新项目、新举措,推动着金融机构向绿色延展。

自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来,中国建设银行已累计向65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733.7亿元,获批贷款共带动年度碳减排量1590.3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到今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绿色贷款余额达2523亿元,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超13.8%。在整个建设银行系统,绿色贷款余额已达2.6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2.19%。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协奏曲”,正在越来越多希望的田野奏响。

关键词: 金融机构 建设银行 生态效益 广东分公司 自有资金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