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癌症防控中至关重要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树庚解释了“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的具体内涵。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癌症防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树庚强调。人体细胞在外界长期作用下,基因长时间受损,累积导致突变的结果,形成癌症是多因素作用、多阶段发展、复杂渐进的过程,一般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
早发现、早诊早治可以根治癌症。医学科技发展到今天,目前的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例如使用胸部CT可以筛查早期肺癌、超声结合钼靶检查乳腺癌等,分子检测、蛋白测序,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和医学科技深度融合等,都为癌症筛查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基础。公众完全可以在癌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的防癌体检,早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经过治疗达到根治。
早期发现癌症也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高树庚强调,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即便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多数可以通过精准分层后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一系列针对性的心理、康复辅助等措施,达到疾病稳定、减少痛苦、提高生存期和生命质量的目的。
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效果明显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表示,我国目前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组织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覆盖范围越来越扩大。
目前我国有四个与癌症早诊早治相关的国家级公共卫生项目,包括农村早诊早治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覆盖的癌种包括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我国居民高发癌症。
四个项目筛查出大量的癌症早期患者,促进了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切实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在项目实施较早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癌症死亡率和发病率“双降”的现象。
我国项目地区的评估结果显示,通过早诊早治,癌症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生存率明显改善,癌症的死亡率和全死因的死亡率在筛查组明显降低。比如上消化道癌,队列研究表明,参与筛查与未筛查人群相比,上消化道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23%和57%。同时,通过项目的探索,我国上消化道癌、宫颈癌、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筛查和早诊早治适宜技术以及项目管理模式不断成熟,为更大范围推广、惠及更多群众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行动 预防癌症
陈万青介绍,普通体检针对普遍疾病,比如一些常见的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防癌体检属于专病体检,需要有更针对性、更精细的一些临床检查。
防癌体检不是普通体检,没必要普通人群都做。因为在普通人群当中,癌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目前提倡高危人群做癌症筛查。比如乳腺癌,女性年龄在45-74岁之间,小于12岁来月经,或者绝经年龄大于55岁的人群,一级亲属有乳腺癌家族史或二级亲属50岁前有两人及以上有乳腺癌和卵巢癌病史的,只要有这些高危因素其中的一条,就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她定期参加乳腺癌筛查。比如结肠镜,如果第一次做结肠镜没有任何问题,建议他5-10年再做第二次,没有必要每年都做。但是如果第一次检查发现有息肉、腺瘤或者上皮瘤变,筛查的间隔就要相对缩短。另外筛查的频率也跟检查的方法相关,比如结肠镜,5-10年做一次就可以了。
另外,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远离致癌因素、加强生活和职业防护等措施,实现远离癌症的目的。预防越早越好,要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把健康生活方式贯穿全生命周期,适度运动,避免接触烟草、酒精,平衡膳食,保持乐观心态等,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
高树庚强调,”坐而论不如起而行”。癌症防控需要国家、专业机构、大众的共同行动。我们要提醒每个人都自觉主动把科学认知转变为实际行动,尽早结合自身环境、家庭、生产生活等因素,在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员指导下,正确评估自身的癌症发生风险,采取应对预防、筛查、就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