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周期论:康波周期。
其要义在于,经济会从回升、繁荣、衰退最后至萧条,不断重复。
其实从人口角度来看,这个周期论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
中国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经历了回升、繁荣,即将进入衰退之中。
有数据为证。
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增量创60年来新低。
更为关键的是,2021年全国新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连续第五年下降,较2020年的出生人口减少了138万,且即将跌破千万。而且,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即将交叉。
这意味着,我们的人口即将迎来拐点,中国也将跟随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进入人口通缩阶段。
而目前各省公布的2021年常住人口数据来看,局面转向更加明显。去年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常住人口减少的省市只有6个,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
最新各省市陆续公布的并不完整的数据显示,已经公布数据20个省市自治区中,常住人口减少数量已经增加至9个。新增了河南、河北、云南、陕西、北京等。
待辽宁、吉林、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公布数据后,人口减少的省市自治区数量,必然是两位数。
02
微观到城市方面的常住人口,同样在遵循着康博周期。
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在目前公布常住人口数据的城市中,二线已经全面打败了一线。
过去很多年里,京沪由于主动控制人口,早就退出了人口猛增长名单,但深圳、广州不同,长期霸榜人口增量榜单的冠军和亚军。
然而,这样的时代,好像一夜之间结束了。
目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就差深圳尚未披露2021年统计公报,常住人口增量无法得知。
从已经披露数据的北上广来看,北京人口继续负增长,上海微弱增长,广州较2020年也仅增长7万人。
从上图可以看到,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量整体都在放缓,过往动辄一年增加三四十万、四五十万的局面不再。
但很明显,在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整体放缓的当下,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量已经全面超越了一线。
目前公布数据的城市中,常住人口增量前十一个城市,除了嘉兴,都是二线城市。
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在现有的排名中,直接从原来的第2掉到了第12位。
这意味着,二线城市的人口竞争力,后来居上,逐渐打败了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的人口周期,也走过了回升、繁荣,正在走向衰退。
这一现象,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亦是如此。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和旧金山这些美国的一线城市,人口正在集体减少。
洛杉矶去年人口减少了18.4万,纽约州的纽约郡,下降了11.7万。伊利诺伊州的库克减少了10.2万人口。纽约的国王郡、皇后郡和布朗克斯郡分别减少了9.5万人、7.4万人和4.8万人。
与之相对应的美国二线城市,人口却在增长。
全美人口增长最多的10个郡县中,有5个在得克萨斯州。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增长了9.7万多居民,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居民增加了7.8万,同在得克萨斯州的大休斯顿地区增加了6.9万居民。
中国与美国的二线城市人口,全面打败一线,有相同原因,也有不同因素。
相同原因在于:
第一,生活成本高昂。
洛杉矶、纽约、旧金山等,是美国房价最高的几个城市。同样,北上广深也同样是中国内地房价最高的几个城市。
第二,疫情因素。
疫情发生以来的这三年里,全球人口的流动性都遭遇到了限制。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钱越来越难赚,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让很多人不得不向生活低头,留在老家发展,或者去生活成本相对低的二线省会城市发展。
不同因素在于,中国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全面超越一线,还存在顶层设计的因素。
去年,主要城市均公布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这些规划中,各城市均公布了未来十五年的人口增量空间。
此前本号梳理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成都、武汉三个强二线城市的数据,结果如下图。
可以看到,未来十五年,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都非常有限,深圳、广州、北京未来十五年的“人口余额”都在150万以下,上海甚至只有12.9万人。
反观成都、武汉、杭州,未来十五年“人口余额”均在300万以上,武汉更是在400万以上。
03
综合来看,无论是顶层设计的政策影响(设置人口天花板),还是市场自主调节(房价、租金、生活成本),二线城市的人口竞争力正在变强,一线城市的人口竞争力正在变弱。
已经披露2021年常住人口数据城市的结果,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全面超越一线,也在佐证这一结论。
关键问题来了,这个结论会带来什么影响?
窃以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就业、生活、投资的机会,会越来越倾向于二线城市。
未来十年,在一线城市全面设置人口天花板的背景下,二线城市将成为人口的最大赢家。人口将大量被引导流入二线城市。人口与经济正相关,经济拉动就业,成就生活,也成就投资。
第二,人口是楼市的基石,其增量与房价潜力成正比。换句话说,未来十年中国房价潜力最大的城市,将从一线转到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