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资本流向的趋利性
资本天生就是为了盈利。货币流通一是为消费品服务;二是为投资品服务。消费品是满足购买者的消费需要;投资品则是为了满足投资者的盈利需要。货币资本是投资的首要条件,购买投资品包括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向盈利与风险平衡的领域。盈利能力的评估、盈利风险的评估,以及货币资本的筹集,都是与出资人、投资人,以及企业家等的自私心密切相关。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其实是由自私心支配的货币资本操纵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论述资本再生产时认为,货币资本具有“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中国古人对钱能配置资源的认识更形象生动——“有钱能使鬼推磨”。自私心决定了货币资本投入的趋利性和推动力。
货币对个人生活的保障作用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简单、自然的分工,人们主要生活方式是“自给自足”,多余的物品才拿出去交易。主要财富形式是土地,是牲口,是种植种子。货币即钱,对人们生活的保障作用不大,个体人的自私心主要不表现在对处于辅助地位——钱的拥有上。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和精细化,使人们各自专业化、特殊化,又彼此依赖、协作劳动,通过赚取货币收入——钱,来保障自己及家庭的生活。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从出生开始就是直接与钱连在了一起。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人们对钱的态度和偏好,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由其自私心的作用规律支配的。
货币对人性的刺激效应
因为人性中的自私心作用,货币对人性就会有刺激作用。反过来个体的人对货币有着内在的“渴望”。
第一种效应:激励。挣钱养家糊口,货币在这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刺激。穷人要挣钱脱贫;或进一步发财成为富人。而富人还要追求钱财成为大富豪,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所谓物质刺激,最直接、最有效的是奖金。奖金既是对人们工作绩效认可的奖励,又是让人们增加货币收入的重要途径。即使是精神文明奖励,一般也要匹配相应数额的资金。
第二种效应:变性。钱无好坏,因人而魔。不同的人,因自私心的差异,钱的刺激能让少部分人变性“着魔”,加之生活环境的外在影响,以致超出常理行事,变态为人处世,扭曲人生旅程。一类人是想钱入魔,或违法律,利令智昏,挺而走险;或悖良心,突破道德底线,不择手段“搞钱”;另一类人是有钱成魔,财大气粗,盛气凌人,无法无天。或藐视法律,危害社会;或践踏尊严,缺失道德;或伤害无辜,草菅人命;甚或沾染毒品,败坏风气;如此等等。不仅仅是“男人有钱就变坏”,而且还是“女人有钱更嚣张”。
第三种效应:平和。人们因发财致富,心态变得平和,自私心作用强度减缓,利他心和公益心作用程度提高。常言道,“富贵知礼仪”,“饥寒起盗心”。钱多的人,很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尊重他人,爱惜生命,诚实守信,广播慈善。像美国富豪比尔.盖茨已经申明,死后财产大部分捐赠慈善基金会,只留下少量的财富给他三个孩子。我国香港电影明星周润发没有儿女,也申明死后全部捐赠慈善机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继承财产,所以,死后财产捐赠慈善,还有待倡导,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