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的风一直在刮,但最近几年陆续刮的风都没有真正形成气候。但为什么没能形成气候?于章涛认为这其中运气和判断力占了很大的成分。
“用一句放诸四海皆准的话来说,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创新肯定有价值,也肯定能成功。问题是我们在预判的时候,到底什么是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这个价值有多大,这点非常考验人的判断力。如果碰巧你踩对了点,那恭喜你,可能会成功,如果踩错了,那就失败了。”
例如,如果给于章涛判断,他认为一个有价值的点在于让上下游更好地进行匹配。不过于章涛也承认,由于下游各种用户需求并不统一,上游供应商的服务也不一样,中间还有代理商,这个突破难度并不小。
而显然,对白学哲来说,现在的科技创新并没有踩对点。“我出差非常频繁,但也好像从来没有见到一段差旅途中连续性地出现过人工智能等旅游科技。目前科技创新可能对酒店的社交需求有帮助,但是依然很有限,至少在利润上没能带来太多的撬动。”
上面所说的都是第三者的角度,那当自己成为当局者,又会有怎么样的选择呢?王京提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在旅游科技领域再做一次创业,你会选择做些什么?
梁晓云考虑的因素在于国家政策是否支持,以及上升空间是否足够。“例如出入境游,国家政策鼓励,空间比较大,加上出入境游中例如支付、打车、语言等基础痛点都还没有效解决,如果是我可能会选择在这上面做文章。”
于章涛选择贴近大公司的需求,比如OTA、大酒店集团、微信、抖音等。“而且我做的是酒店行业的事情,所以可能会更靠近锦江等大酒店集团。不过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个小生态,专注于在一个领域把产品的边界缩小,把市场的边界做大。”
另一边,如果当创业机会来到石景奎的门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行方向。“在接触欧美文化的时候,我发现欧美人的边界往往没有中国人宽广,但却更有深度。我觉得中国的创新企业在考虑创新时,也应该扎根到某一个领域,埋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