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杭州,夏意初现,风景怡人。在这美好的季节我们期盼已久的拱墅区“自主”课堂文化构建展示研讨活动——小学数学专场于5月14日隆重举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教学月刊》杂志陈永华主编,浙江省特级教师、区教育研究院林文伟书记,区教育研究院何丽红副院长、丰衍生副院长、胡乐雅副院长,小学部孙钰红主任出席活动。我区及外区450多位数学老师齐聚育才京杭小学,共研自主、分享智慧。大关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邵珠利老师、育才京杭小学叶罗燕老师分别主持了上、下午场的活动。
半山实验小学的顾国庆老师和五年级的孩子们给大家带来了一节朴实而大气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在他的课堂上处处彰显学生的自主,时时展现学生的智慧。顾老师在找准学生知识生长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探索“真分数与假分数”。全课围绕前测学习单展开,通过对真假分数的表征、判断、质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数学思维。课堂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补充完善。孩子们主动思考、倾听有法、善于欣赏、懂得质疑。
“什么是面积?怎样认识面积?”育才京杭小学王益静老师与三年级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尝试与探索:以定量刻画面的大小为核心组织自主学习,理解“面积是一个量值”。孩子们借助ipad操作自主探究,运用“以面量面”的方法比较出了两个房间面积的大小。在交流、解释、分享不同单位和不同拼法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深刻感悟到面积的意义。整节课教师导学、技术助学、学生自学,安静地思考、大胆地探究、娴熟地操作、愉快地交流,构建起了充满智慧的温度课堂。
文澜小学胡杭丽老师和二(1)班的小朋友精彩演绎了《倍的认识》一课。胡老师的课学习材料简洁,环节大气开放,学生学习自主。课堂上,胡老师尊重学生学习起点,通过动手操作表征圆和三角形的3倍关系。通过观察对比,感受不同表征的异同,深刻理解倍的含义。最后胡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生活寻找“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了对倍的认知,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整个学习活动,学生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对倍的认识也不断深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知识,积累经验。
长阳小学金珂老师引领育才小学四(1)班的孩子们,一起探究《三角形的外角》。“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围绕着以上这些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探究之旅缓缓开启。通过微课,孩子们认识了三角形的外角;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了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孩子们通过自主、合作,利用量、拼、推导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得出了三角形的外角和。课堂上孩子们高效的合作学习与自信、精彩的汇报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继四节明显带有拱墅“自主”课堂文化烙印的课堂之后,区教育研究院小学部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孙钰红老师以《基于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学习》为题作了观点报告。孙老师用三个小故事形象地提炼了经验课堂的追求:能远观可近看,生前置师后导,重过程轻结果。并结合我区一直在推进的“经验课堂构建和一题一队打造”两条路径缓缓展开,介绍如何扎实、创意地推进研训活动来努力引领全区教师积极实践经验课堂的追求。
两条操作性的路径已然合力成为一个有力的支点很好地撬动自主学习的实施。整个报告小故事大视角,深刻的内涵、清晰的思路引发大家深入地思考,也让与会的我区教师不自觉地一起去回顾曾经走过的艰辛却倍感幸福的经验课堂探索之路。
活动最后环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给各位老师做了《有机整合 适度拓展》的专题引领。斯老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理论实践结合的课例,与参会的老师共同讨论了三个问题:整合的视角和依据是什么、我们怎样去整合、整合的效果如何。三个问题不仅直接指向老师们的日常教学,也与拱墅区“自主课堂”文化构建息息相关。
斯老师的引领让老师们重新审视教学价值观:教师应设置课堂大任务,充分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们需要用心地从学生身上挖掘课堂整合的源点,以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唯一指标凸显学生学习的增量。斯老师的报告让我们明晰了好课应有的要素,看到了未来的课堂应努力的方向。
整场活动充分展现了区教育研究院两位小学数学教研员和全区所有小学数学教师几年共同努力积极探索自主课堂的成果,得到了所有参会教师的高度好评。活动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让儿童与数学从对立面走向对接,让课堂成为激发思考和交流的场所,让我们与课堂一起成长。
就像斯苗儿老师所说的:“未来已来,我们在哪里?学生已变,我们变了吗?”相信在拱墅区自主课堂文化“在亲历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在碰撞中展现智慧,在反思中内化品格”方向的引领下,拱墅的小学数学课堂会走得更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