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教育在线-推动教育前进的力量】财金网消息 最近很多事情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意义,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矛盾为什么越来越尖锐,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我想和你们谈一谈。关于孩子,到底我们的期许是什么,我们的担忧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恼怒,我都想和你们谈一谈。
01
—
教育由旧三角关系转化为新三角关系
教育的发起者,应为教育工作者。最初的教育是为礼,后来为生活的经验,再后来,就是今天的教育,授业。
早些时候,我们认识了先生与父母与学生的三角关系,先生教书,学生学习,父母维持生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发现,在发展之初,这个三角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这是文明发展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说到先生,不知现在是否还有记得这个称呼。我对这个称呼的认识最初来自农村。当时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家里都会请先生,当时还有大先生和小先生之说,先生说什么,便是什么,先生怎么做,大家便是怎么做。于是我便觉得,先生就是解惑之人,哪里有惑,哪里便有先生,先生便是有识之人。再后来,上了学之后,我的父亲告诉我,应当尊重先生,应对先生持以最大的敬畏之心。那时我对先生的认识变成,先生是必须尊敬之人。从此以后,先生在我心里,便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亦是必敬之人。因为先生既然有识,为何不独自享福,而成为先生,我觉得这便是最初的,分享之道。
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教育的差异性出现了课下辅导,渐渐演化为现在的课外辅导,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新三角关系,即家庭,公立学校,辅导机构。
大家渐渐把期望寄予学校,学校不行,再寄予辅导机构,仿佛对于孩子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殊不知,不论过多少年,不管经济如何变更,家庭教育,永远是教育的第一位。
02
—
家庭教育,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幼儿教育的一篇文章,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大致是说不应该那么快把孩子那么快推出到外面的幼儿园,不应该那么早让孩子独自面对这么多的人,独自面对要经历的乃至接下来可能要一辈子要经历的一件事——“学习”。
无论这个社会发展多么迅速,家庭都应该作为孩子发展的保护伞,而家庭的教育,就是孩子人格建立的根基。
很多人误解了这个道理,这样说不是鼓励父母去纵容孩子任由其发展,而是在最初的时候你得克制你溺爱的欲望,用合适的方法,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便是孩子世界观的初步建立,也就是人格形成的雏形。
我曾经在某个活动中见到一个乖巧的孩子,既不会掩盖眼神中的渴望又会克制自己的行为。出于欣喜,我把他一直盯着看的物件买下来,送给他。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很认真对我说:“叔叔,我很想要这个东西,但我得先问问我爸爸妈妈。”然后他就走掉了,隔着人群,我能看到他和父母交流,能想象得到他稚嫩的肢体语言的迫切情绪。过了一会他的父母牵着他过来对我说:“谢谢您,让您破费了,但孩子不能平白无故就这么要了您的东西,这样吧,这个多少钱,我给你,你也别拒绝。”接着就蹲下来对那个孩子说,他先保管着,如果他期末考试成绩能比上一次高,便还给他。
我认为这便是家庭教育的最高级别层次了。
其实家庭教育需要的真的不多。
第一、对于孩子的有效陪伴。什么是有效陪伴,不是简单地说今天或明天放假了,待在孩子地身边,偶尔问问他学得怎么样,学校地作业做得如何,而是切实地和孩子好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爬山,比如一起包个饺子,这对于孩子来说,必然是个很大的惊喜,这对孩子的意义远比你大清早起来把饺子包好等他醒了煮给他吃的意义要大得多。
第二、好好说话。我们往往对外人太客气,对自己家里的人,却又太苛刻。好好说话永远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条途径,因为你向他表示你的期许的方式也影响了他向你表达他期许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与效仿能力是极为卓越的。如果你希望他成绩好亦或是做好作业的方式是通过一些不正确的方式表达的,那么他在接下来也会这样和你表达,孩子内心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你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接收到了,我去做了,那么我表达我的期许的时候,你却那么愤怒呢。
第三、学会倾听。我们大人啊,很多时候仰仗着自己多着那么一点可怜的社会经验就以为可以对孩子指手画脚。殊不知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你怎么能保证你所认为的解决方式一定适用于孩子遇到的问题呢。在孩子想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的时候急于否定,接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上。日复一日,收获的只会是沉默与愈发强烈的反抗,毕竟反抗是人类的天性。继而往之。家长们就开始会萌发出“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不会体谅为人父母的艰辛”的念头。大家都会容易忽略的是,孩子的每一次反抗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思想斗争的,在你决定以这种方式与他沟通的时候他早在心里演练过千万次这种场景,而长期反抗与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各种各样悲剧的诞生。不要意外这样的事情呈现在眼前,因为前兆已经发生过千万遍,只是我们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无法感知孩子的世界而已。所以,相对于急于表现自己的愤怒与期许,不如多问几句:你想要什么;你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才好。这样孩子会感知到他的想法对于你,他的存在对于你很重要,他会知道他的一言一行,会牵动你的思绪,那么他会回应你,一定会的。
03
当下的师者,应如何自处
我经常和我学生的家长们说,我在教学工作中对他会特别严格,你就在家里假装说我的坏话,可以是那种调侃式的,也可以是那种反抗式的。也有家长会很诧异地问,为什么要这么说。
当时我是这么说的,如果他因为这个事情和你据理力争的时候,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发展,就不用太担心了。
因为这个场景出现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三角关系融为一体。代表着这个孩子作为发起者,把自己,先生,还有自己d的父母拉到一条战线上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分得清楚主次轻重,当下教育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学生成材,再才是如何让学生成才。而让学生成材的关键,就是让他和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家站在一条战线上。而不是在成才的路上不择手段一步一步把他推远自己的父母,还有自己的国家。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的典范,先生曾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鄙人词穷,只能引用熊浩老师描述陶行知先生的话,与大家分享先生。
陶行知先生,主修教育。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他并没有享受成功,是要重新定义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他看到中华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先生说,病根在教育。先生本可以转身成为人上之人,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却把目光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所以先生推展了平民教育。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小庄,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一个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先生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间的老师。他行走在世俗乡野之间,行走在街头巷子之内。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1946年7月25日,先生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一年,他五十五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的老百姓自发送灵。挽联在飘,上面写着”行之先生千骨“而旁边是宋庆龄亲笔写下的四个大字”万世师表“。
先生说,我带一颗星来,不带一颗草去。
我们与家长们不应该是雇人与雇主的经济关系,我们应该是盟友。当父母把孩子交予到手上,让我们参与这个孩子的生命,这个孩子的成长,那么这份重量,不应该仅仅只是那一份份苍白的考卷。我们应该是火炬,走在中华的前面,用自己生命的分量承载每一个家庭的梦想和幸福。用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血与骨为这些稚嫩的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