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暖河堤 ——黄陵县阿党镇河堤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财金网消息 春暖河堤
——黄陵县阿党镇河堤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文/张陵贤
黄陵 | 我一生挚爱的地方
元旦刚过,空气里还弥漫着节日的气息。一大早,我们便驱车赶往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移民新村---河堤村。
河堤村在我的印象中是闭塞而遥远,虽然曾经很向往那小河潺潺,还有落花生、红薯、苹果等哪些触及舌尖的美味。但从没有去过,因为从同学口中传递得到的是对闭塞小山村的一种恐惧。上学那会,班上有一个同学是河堤村的,一遇到下大雨就愁眉苦脸回不去,回不去伙食就成了大问题,我们吃多了他千辛万苦背来的好吃的,只好凑合着接济他……脑海里还浮现着当时的场景。车子已疾驰着上了高速,只见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致,从县城上高速,约莫二十几分钟就到了移民后的河堤新村,村子越来越近,我的心里越是充满了期待。冬天的阳光是和蔼可亲的、淡淡的、舒舒的、不急不躁,犹如兰花幽幽飘散着淡雅芳香,把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柔柔拥抱。途经一大片果园,我们惊奇地发现树上挂满了霜挂,毛茸茸的,苹果树的树冠都不很大,一片片、一排排、密密的、在阳光的照耀下,美如童话世界。扶贫局的干部曹建宏告诉我,这是河堤村移民后,前期通过平整土地,挖通渠、深翻深松等措施,已经完成了800亩苹果示范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让移民后的河堤村的群众有了增收的稳固产业,民以食为天,以地为根,地有了,群众的心首先就稳了。曹建宏年龄不大,但是在扶贫局已经工作了好多年,是一个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车子缓缓驶进了河堤村村活动室,今日阳光正好,活动室的院子里站了不少晒太阳的村民,他们说着笑着,尽情享受着冬日阳光带来的暖意。环顾四周,村活动室院子不是很大,但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高大的村牌巍然挺立,“河堤移民新村”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最吸引人的还是门上那醒目的“金融电商便民超市”“阿党镇河堤村爱心超市”。一进活动室,村主任,驻村干部就热情的迎上来,一个不高的个子,眼睛有些浮肿,头发直直竖立中年男子见到我们,扒拉着头发,不好意思的说:“见笑了,见笑了”。原来他是县广播电视台驻村干部杨文革,昨晚整理资料睡得太晚,还没来得及收拾。我们说明来意,他竟然憨憨的说了句“看着群众脱贫了,再苦也值得,再说这就是咱的本职工作”。说的轻描淡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可是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扶贫大战中,有多少人舍小家,顾大家,驻村扎寨,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跟着进来的几个村民见状,却争先恐后的讲起来。移民前的河堤村,地处川道,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出门过河,走路爬坡,晴天是黄土,雨天满身泥,外面的东西拉不回来,里面的东西运不出去,赶集要到几十里远的隆坊,天不亮就得赶路,全靠人力背,后来有了自行车,多半路却都是靠推,那时川里适合种花生,红薯,但路不好走,谁来哩,一个中年男子打开了话匣子,那年,他家拉了一三轮煤,仅仅有两吨多,三轮拉到梁河茆上下不去了,只得卸在茆梁上,然后自己一架子车一架子车往回拉。“额的神呀,那次差点从沟里翻哈去”。架子车下坡掌握不住辕,用屁股顶着车厢慢慢往哈挪,上坡时把架子车狠命的往上拉,两吨煤就拉了一天,还差点把命丢了,中年汉子边说边笑边抹着眼睛,我分明看到了他的眼里亮晶晶的。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中,另一位大爷说:“看现在多享福,过去一到农闲,整个河堤村满山满洼都是人,砍柴,背柴,攒柴,生怕窝上一冬天的雪,那就完了”。村组长接着说:“河堤村过去最大的难题是娶媳妇难,再不搬迁,估计就快成光棍村了”,那时,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显得更加破败,只剩下老弱病残,晚上围着电视机也是呼呼啦啦一两个台,成了“有名”的贫困村,这都是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闭塞造成的落后与贫穷。现在好了,真好了,冬天都感觉不到冻了,我附和说:“河堤村的春天提前到了”大家都笑了。
一旁的驻村干部杨文革被这热烈的气氛给感染了,看得出来,他早已和河堤村的村民成为一家,也把河堤当成了自己的家,意外得知,杨文革为了安心工作,竟然卖掉了自己的汽车,这样就一门心思静下来做工作了,对于一个大男人,驻村最大的难处就是做饭问题,他说忙了就吃方便面,简单省事,完了再喝一杯水就解决了。看来,为了扶贫工作,有多少个扶贫干部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着,积极奔赴在扶贫第一线,每个扶贫干部的身上都能挖掘出一部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个人的背后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汗水。据杨文革介绍,2013年,河堤村被定为贫困村,移民前好多年龄大的人一辈子没有出过村,没有到过县城。交通不便也造成了村民的思想保守和落后,穷日子过惯了,也过怕了。当河堤村要移民搬迁的消息传开时,整个村庄瞬间沸腾了,也立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声音,年轻人高兴的不得了,心里想着只要能搬离这个鬼地方就好。年龄大的就不这样认为了,他们觉得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搬离几代人生活的地方,那真是天方夜谭,再说,农民就是以种地为生,离开一辈子居住的地方是根本不可能,搬到塬上后没了地难道喝西北风不成。其实,村民的焦虑不无道理,但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第一步,这一步该怎么走,可是难坏了村组书记、驻村干部,上门轮番讲政策讲道理,一次不行两次,吃了不知道多少闭门羹,也不知道挨了多少次骂,有的人就是不予理会。也许是天意,就当驻村干部还在挨家挨户动员时,河堤村遇上了一场百年不遇的连阴雨,一下就是一个月,出不去进不来。看着快要成熟的庄稼都躺在泥水中,而驻村干部只好帮了这家帮那家,窑背上铺塑料,垒石挡水,看着驻村干部疲惫的身影,再看着当时的惨状,村民终于意识到了不搬迁以后的日子更难过,终于,河堤村的父老乡亲点头答应了。
民心齐,大山移,新的移民新村建设很快就轰轰烈烈展开了,选新址、建新房,根据每家每户不同的需求,一幢幢一层或两层的小楼房在移民新村崛起,一样的格局,厨房餐厅客厅一应俱全。整体搬迁的日子,河堤村沸腾了,男女老少喜气洋洋住进了新居。齐齐整整的排排楼房,门前都是水泥路,村上还专门进行了村级墙体美化,走在村子里就能感受到文化气息,墙体画的内容涉及孝亲故事、安全警示、邻里和谐等等,村容村貌都让人觉得暖暖的,一抬头就能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安稳下来的村民们突然觉得很不适应这“城里人”的生活,住在宽敞明亮的屋子,整齐划一的摆放形式让村民们一时间不知所措,没活干了的村民突然似乎找到一种新的消遣方式,要么聚在一起打麻将,要么玩手机,有的人很快把分的一点拆迁款折腾完了,村里纠纷不断,驻村干部着急上火,根据当时的现状,驻村干部想高招,在河堤村推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如果家庭成员中出现打麻将的,邻里关系不和谐将取消评选资格,这个举措令河堤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有好胜心理,加上县妇联的大力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村里出现了大比拼,一家比一家优秀,最后大家一致推选出本年度的“好婆婆”“好媳妇”,家庭的和谐会带动村子的和谐。根据这一良好势头,杨文革又想到了一个新点子,为媳妇婆婆谋出路,多方考察后,他认为手工艺品是个不错的产业,不出门就可以做好,最后统一回收为家庭增收,此项目得到河堤村妇女的认可,下一步就进行实施。但当时最先摆在河堤村的现实是刚移民后的河堤村民,还没有分到土地,这让一直劳碌的村民产生了质疑,似乎从幸福的漩涡坠落到绝望之中。土地,农民的命根子呀!其实,这个问题,早在移民前,县委县政府都给想好了路子,这不,当所有的村民都处在焦虑之中时,包扶单位广电局已经开始行动了,在河堤新平整的土地上忙碌起来。一棵棵刚栽种的小树苗随风摇曳,他们为河堤村的群众栽下了希望之树,“转作风,建产业、促扶贫”,在这场大会战中,广播电视局的广大干部职工自带工具,积极投身于栽树活动现场,和河堤村的村民一起栽种苹果树。果业局的技术员及时给村民们讲解种植果树的要领和管理过程,干部职工现学现用,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井井有条,河堤村顿时显得生机勃勃,村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更加积极主动了。话说间,我们随机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摞摞柴火,还有一只兔子闪着灵动的眼睛在笼子里欢蹦乱跳,一只鸡在院子里觅食,这就是最真实的农村生活状态。走进屋子,床上坐着一个约三四岁的小男孩,正爬在床上写字,仔细瞅瞅,原来是写汉语拼音,我逗小男孩玩,纠正了几个字母,孩子很乖巧,只一个劲的点头,一旁的奶奶说:“娃感冒了,没让上学去”。看到我们的到来,两位老人显得很激动,和驻村干部拉起了家常,一举一动证明,驻村干部的工作做得是多么的细致,要不就不会有如此和谐融洽的交流。我们开始攀谈起来,孩子静静地坐在一旁,不哭不闹,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我们的谈话。
老人名叫陈来全,66岁了,说起过往,老人难掩悲伤,不时用袖子抹眼泪,我的内心也跟着湿润了。原来老人的儿子在几年前因意外去世,留下两个孙子,这个重大的打击让老人无法承受失子之痛,身体彻底垮了,望着嗷嗷待哺的小孙子,一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该怎么办,儿媳忍着悲痛出去打工了,大孙子还在上学。那段日子,老两口整天搂着小孙子以泪洗面,这时,县上领导秦延辉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了老人身边,亲自帮扶,镇村两级联手,给老人很快落实了各项扶贫政策,根据我县的“四免一提一降”“一站式政策”,给予了老人生活到精神上的帮助,让老人从困境中走出来,每年安排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免费体检及购药卡补贴,协调落实养老金补贴等等,让两位老人先从生活的困境中走出来,生活问题得到了解决。失子之痛,人生最痛,怎样能让老人开心地度过晚年,村干部和村组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驻村干部杨文革便利用工作之余常来陈大爷家串门子,拉家常,见活就干,让老人深切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温暖,虽然儿子不在了,有这么多人关心关怀,自己再不振作,对不起去世的儿子,慢慢的,老人打开的心扉,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小孙子也在两位老人的精心照顾下健康成长。村里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为陈大爷争取到一份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有600元工资,一是为了缓解两位老人经济上的压力,一是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不能再活在痛苦的世界里。杨文革说:“每天天不亮,陈大爷就早早来到队部打扫卫生,一天两三趟,风雨无阻,打扫的干干净,甚至连经过的巷子都打扫了”说到这里,老人慈祥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共产党对咱这么好,多打扫一点算啥了,现在是老了,要不然我把全村都给扫完了”,老人无不感慨的说:“每天早上打扫完卫生,老两口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就没事了,然后到新分的果园里干一干”。陈大爷包含沧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那朴实的话语更让人感动,老人说:“共产党就是好,扶贫政策好,要不是这些好领导,好政策,我老两口不知道咋活哩”。老伴杨巧风更是激动,说大孙子享受着教育扶贫,本来已经考上了三本,但孩子嫌不好,硬要补习,说一定要考上一本,将来有个好工作,赚钱养活弟弟和爷爷奶奶。老人的笑中含泪,孙子有出息,老两口也有了盼头,把小的管好,等老大毕业了,老两口还准备给娶孙媳妇哩,二楼都给空着哩。从两位老人的话语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精神扶贫的巨大力量,它可以拯救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谈到未来的期许,两位老人争先恐后地说:“能吃能喝,给的低保能过就好了,共产党人好的很,要管的人也多的很,我们老两口能过,已经脱贫了”。底气十足,憨厚中肯,从心里流露出来对扶贫政策的感激。不知什么时候,床上的小孙子已经睡着了,我心想,老人的春天就要来了,孩子一天天长大,老人有所牵挂和盼头了。快要走了,两位老人执意送我们到路口。冬日的斜阳暖暖的照耀着,老人站立在门口,挥着手目送着我们远去。
我笑着对驻村干部说:“这就是感人的工作呀,能把工作做到这么细致,让人心存敬意”,也许是有了更多的感触,一直认为这就是工作需要的驻村干部杨文革开始变得滔滔不绝,他说村里还有一位脱贫典型,但一个冬天都不可能见到本人,我还在纳闷,他说这人名叫杨伟,2016年前还是河堤村的贫困户,2013年自川道搬迁后,家里没了土地,只好靠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还有三个儿子,在农村最愁的就是成家。驻村干部急村民所急,优先给杨伟家分到5亩果园,而且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很快栽上了果树,这下,杨伟有了用武之地,心里也踏实多了。凭借多年在川道管理果园的经验,杨伟底气十足,干起活来更有劲。杨伟人勤快,人缘好,平时就在周边打打工,替别人修剪果树,地里忙了就给自己地里干活,热心的杨伟经常还帮助村里人干活,红白喜事,忙里忙外,只要能帮上的,他都尽力去做,随着日子的越来越好,两个孩子也相继成家了,杨伟的干劲更大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村民的肯定和认可,一致推举杨伟为村委委员。昔日的贫困户,如今的村干部,扶贫工作犹如一缕缕春风,吹拂着每一块土地,吹散人们心头贫困的压力,吹开人们的笑颜。不得不说河堤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注重抓好精神扶贫,将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帮扶干部的精准入户扶贫,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树立创业脱贫典型等措施,有力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杨伟没在面前,我的眼前却出现了一个中年汉子,挥舞着剪刀在裁剪着新的明天。
这一个个鲜活的脱贫致富典型背后,凝聚了多少扶贫干部辛勤的汗水,长期蹲点在村镇,一家家摸底调查,田间地头,无处不有扶贫干部的身影,杨文革说:“这个村子住久了,有时都忘记自己到底是那村人了”。在河堤村,谁家有几口人,几只鸡、缺啥短啥,是一清二楚,到是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亏欠的真是太多了,好在家人也理解,自己心里也算有点安慰。
是呀,这场扶贫攻坚战中,有多少党员干部加入其中,扶贫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如果不调查清楚,难稳人心,而不精准,又很难摸清是何种原因致贫,有时不能光是物质上的帮助,如果一味的认为扶贫就是给米面粮油,从根子上没有解决问题,可能会适得其反,越帮越穷,越帮越懒。驻村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想策略,使扶贫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河堤村从以前的制约发展到现在的阔步前进,不得不说是扶贫工作的杰出成果,是扶贫干部智慧的结晶,把好事做好,把实事做实,把长期产业和短期产业相结合,鼓励村民出去打工,鼓励村民加入集体经济。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旁边一位村民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亿丰花卉合作社为河堤村集体经济入股和给贫困户发送红利的场景,他说,别提那天河堤有多热闹了,大家早早的来到村活动室,桌子上的大红包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当时贫困户赵德发拿到分红的1000元,数了一遍又一遍,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谈及感受,赵德发拉大嗓门:“以前自己就经营个烂小卖部,一年都头没有多少收入,加入合作社,不仅能分红,还有活干,嘹的很”。村组第一书记也情不自禁的说:“我们以后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光这次河堤村集体经济就分得了50000元,作为村上的流转资金,加上阿党镇南河茆光伏电站带动了367户贫困户,受益户均分得3000元,这为河堤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河堤村的“苹果讲习所”是整个扶贫工作的亮点工程,每当讲习所开课时,四面八方的群众都赶过来学知识、学技术、学本领。小小讲习所、汇集高人气,“土专家”用土方,根据自己管理果园问题“对症下药”。实例示范、现场操作,为周边群众带来最实用的技术。还有农家书屋,农闲或下雨天,屋子里坐得满满当当,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黄陵县明确志智双扶责任,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通过产业技术指导,使贫困群众挺起脱贫的腰板,掌握致富技能,发展致富,走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正在说话间,一辆小汽车停在了路边,车上下来几个村民,一问才知道是坐李干事的车交水费去了,这场景让人觉得驻村干部真是把村民当成自己的兄弟,交个水费都为村民着想。带着感动,走进了宣传部驻村干部李宏赟的内心世界,李宏赟年轻有为,思维活跃,敢作敢为,是扶贫扶志扶智宣讲团的宣讲员,贫困户王启明抹着黑红的脸笑着说:“李老师讲得可好了,我们这些没文化的老粗都能听得懂,从原来的等、靠、要到现在的努力脱贫。”
大家赞不绝口,而杨文革、李宏赟却异常冷静,异口同声的回答:“都是应该的,小事小事”。扶贫干部嘴上说的小事做起来却是大事,琐碎繁杂,细小到连换灯泡的事都是扶贫干部去做的。对于一直做宣传工作的李宏赟来说,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一定要做足入心入脑的扶贫扶志扶智课,李宏赟常年奔波在每家每户,他幽默睿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一步帮贫困户明确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为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扶贫工作就像拉架子车,帮扶干部就是推车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真诚的话语,让人对所有的扶贫干部产生了敬意,是他们奔赴在扶贫阵地的前沿,用汗水换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天地。
采访中得知,河堤村的张东亮,他就是一个有胆识有气魄的年轻人,是扶贫扶志中的典型,他靠养殖獭兔子走出了致富路。提起养殖獭兔,张东亮这位37岁质朴开朗的小伙子,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从兔场的选址,种兔的培训,兔仔的照料俨然半个专家,走进獭兔养殖基地,两排兔笼整齐的摆放于兔舍的右边,三层的兔笼“阁楼”里,有的兔子抱团依偎、有的打滚玩耍、有的低头觅食、呆萌毕现,让人欣喜不已。张东亮说:“由于獭兔养殖能和管理时间叉开,每月固定照料就是兔子集中繁殖那几天,其余就是抽时间喂食,监测兔舍的温度”。按平均每只卖30块钱计算,最多一次性可出笼商品兔500余只,预计全年出笼獭兔8000余只,纯收入80000元左右。张东亮骨子里有股倔劲,有志向,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他最先想到的是村里的人,便召集村上的闲置劳力来到自己兔场上班,把种兔无偿分给村民,让獭兔这种养殖产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就是阿党镇按照基础工作做实,重点工作做精,特色工作做亮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调整单一苹果经济结构,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增收道路,为实现年度追赶超越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扶贫工作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彻底摆脱贫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县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李宏赟作为机关干部,初到河堤村,有很多的不适应。他首先要克服从机关到基层的环境转变,还有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要做好群众给工作,必须到群众中去,知群众难群众苦,年轻有为的李宏赟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从一驻村,就怀着一颗“进农家门,听农家言,干农家活,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的真心,放下姿态,出入每个贫困户的家中,尤其是在维护稳定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方面起到了真正的解忧人,贴心人的作用,当他了解到河堤村56户村民水表老旧,损坏严重时,他就多方想办法跑路子争资金,作汇报、硬是争取到了扶持资金,及时解决了56户168口村民的饮水困难。“吃水不忘修表人”,当汩汩清泉流入时,村民们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一改对这个“弱不禁风”书生的看法,李宏赟成了村民心中的铁汉、硬汉。为民所想,解民所需,李宏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过生日,让爱弥漫让情传递,让每个贫困户都能感受到驻村干部为了工作所付出的辛劳。这样看来,怪不得连交水费这样的小事,李宏赟都能想得周全,天冷村民出行不便,干脆就用车拉着去,李宏赟不管以前多么潇洒,驻村工作让他立足现实,附下身子埋头苦干,就像一颗“钉子”,定力在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上,连儿子高考他都没顾上回家,虽然心里很惭愧,但他觉得妻儿会理解的,家人需要他,河堤村的父老乡亲更需要他,在李宏赟心里,习总书记的话时刻铭记:“扶贫工作不能拉下一个人,必须做到人人有房住,有饭吃。”
一排排两层楼房都披着霞光,静静的矗立在这个静谧的移民新村,我们又随机来到村民王启明家,一进大门,就听见电锯呜呜作响,一根根寸把长的柴火滚落在一旁,老伴则很利索的把柴整齐的放成一摞一摞。看到有人来,王启明停下手上的活,笑呵呵的说:“老杨,你来了”,杨文革则关切的说:“锯的时候慢点,天不早了,歇歇,注意身体”。王启明和老伴拍拍身上的土,和我们一起进了屋。偌大的客厅摆放着沙发和床,墙角的并排安着暖气,怪不得一进屋就觉得特暖和,王启明更是热的直擦汗,老伴忙着端茶递水。我和朴实憨厚的王大哥攀谈起来,红红的脸堂不时用手擦擦汗。他说在川里住的那些年,天天心里都有事,提心吊胆,害怕发水,害怕大旱、害怕娃娶不哈媳妇、害怕没有粮食、害怕下雨窑漏-----那日子,过得没有底气,跟个会就像干啥,要把好长时间的米面油都要买到位,谁知道下个会会出现啥状况,最远的时候能跑到富县,那时年轻能行,要是现在光景早过烂了。一个串门的村民说,那“滚石桥”可吓人,水一大桥就淹了,要出门就得眼睁睁的看着水退了,那时真是把罪受了,光棍越来越多,大人一个个都在发愁,王启明的老伴接上来说:“要我我也不愿意把我女子嫁到哪”,朴实又真实的话语。王启明是很勤快的一个人,刚搬迁不久,他就因劳累过度患上了脑梗等众多疾病,老伴本来身体就不好,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在儿子身上,看病就是个无底洞,很快,还算家境殷实的王启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因为一场疾病瞬间失去了所有,一家人也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无奈下,小女儿辍学回了家。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做调查,2014年王启明被列为了贫困户,紧急办理了医疗救助,大大缓解了家里经济上的压力,病情也得到了控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身体慢慢恢复了,但因病也欠下了不少外债,驻村干部又给王启明一双儿女找到了出路,让两人都学习一门技术。
驻村干部经过多方协调,王启明的儿子去了驾校学习,每个月仅仅只交个生活费,看到村干部为了自己家尽心尽力,王启明的儿子也特别努力,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顺利拿到了驾驶执照,现在已在一家公司上班。女儿也在驻村干部的安排下出去学了美甲美发,现也成功办了一个门店,当起来了小老板。看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王启明一家也在2016年彻底脱贫,老两口现在全心全意经营村上给分的6亩果园。我相信,这家人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杨文革问还有什么需求,王启明摇摇头,坚定的说:“把果园弄好,日子能过。”这就是精准扶贫最好的诠释。
一整天没见村组长的人,心里还在纳闷,一问才知道当天村上有一户人家给孩子过满月,村支书和组长都过去给帮忙了。原来河堤村村委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村上谁家有事,村干部必须牵头把关,让许多缺少人手的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匆匆赶回来的村组组长和书记又集合在村队部,为河堤村孙超父子养的梅花鹿想出路,孙超父子养梅花鹿已经四年,这个当时在村民的眼里看起来都是天方夜谭,那珍贵的动物咱这里能养,简直是逞能,但是孙超就是看到了鹿茸的前景,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然后还亲自去东北考察学习了半年,现在鹿场规模日益壮大,有70多头梅花鹿,每年可产鹿茸200多斤,这是一个很客观的收入,另外也极大的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吸纳了一些贫困户在鹿场工作,并收购贫困户的粮食来饲养,孙超富起来了,他忘不了众乡亲。村民李文虎激动地说:“我没事闲着就来鹿场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钱的工资,既把我种的玉米黄豆回收,鹿粪还免费送给我们让给苹果园上肥,一年还能挣不少钱”。这不,村干部们在一起又在商量,如何让孙超在今后鹿场的规模和销路上能做大做强。
驻村干部杨文革满怀憧憬地说:“县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成立之后,决定要在河堤村安装多角度多号位的喇叭,及时播报实事新闻,另外还在全村全面覆盖监控,让整个河堤村安全无死角”,多么美好的期许,河堤村的未来是绝对现代化,笑声溢满了村队部,溢到了院子里……
一整天的采访结束了,河堤村的夜晚也被披上一层朦胧的夜纱,而村队部的华灯才刚刚升起,今夜,又无眠……
翻阅资料显示:河堤村,44户贫困群众的扶持措施已基本落实到位,全村发展苹果产业43户139人,光伏产业1户4人,獭兔养殖1户5人,互助资金协会放款40.8万元,其中2018年放款16户18.8万元,就业创业4户4人,公益性岗位4人,每月工资600元,健康扶贫27户34人,享受医疗救助领卡发放27户34人,享受医疗报销22户25人,教育扶持18户27人,其中学前教育3户3人,九年义务教育12户15人,高中教育4户7人,大学阶段教育3户3人,研究生教育1户1人,享受异地搬迁政策2户3人,享受兜底保障14户32人,其中低保户10户27人,五保户1户1人,残疾7户8人、享受优抚补助2户2人…….
一组组数据摆放在眼前,这是用信念、智慧、汗水铺成的,无不彰显出在这场攻坚战中,有多少人默默地奋战在第一线上,扶贫局干部曹建宏就是这样一位,作为扶贫攻坚战中的一员,他走遍了黄陵的每个角角落落。哪个乡镇哪个行政村有多少个贫困户,各自什么情况,他摸的一清二楚,把每项政策都仔细剖析细化,具体到因人而异,这种工作格局势必影响着全县上下拧成一股劲,所有参与进去的扶贫干部满腔热情,不分黑夜白天,寒暑冬夏,扎根农村、用自己的双肩扛起扶贫攻坚的重任……
一路上,我都在想,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来年,河堤村一定会醉在一片花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