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P2P网贷犹如我们处在深夜的两点,最冷的时候,思维却显得异常亢奋,而大多数人都以为熬完这个通宵就会没事了。
焦虑、熬、不折腾,估计是2018年P2P平台的关键词了。
纵观五年发展,P2P内在隐含了两种根本属性:金融属性和互联网属性。
P2P兴起于互联网属性,成败于金融属性。受客户市场、政策监管、投融资需求等因素,P2P经历了较强的内在转化周期。
第一阶段:互联网属性大于金融属性,一味的“募大于投”
在14/15年的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客户量、存量规模、平台数量等都疯狂崛起,整体市场利好不断,资金热烈涌入,所以募大于投也不会立马出现什么问题,平台可以借新还旧,可以掩盖资产端的匮乏,可以将无数坏账填补成逾期。
当然,这也导致了近两年所谓“小而美或是高大上”的P2P都接连暴雷,欠的债是总是要还的。
第二阶段:互联网属性渐弱,庞氏骗局难以维继
16/17年潮水褪去,原来P2P都在“裸泳”,“举国震惊”。
做金融的不考虑市场政策因素,无异于给自己埋了一个大雷。慢慢的,部分P2P平台腾挪资金,将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洗劫一空;部分P2P平台已经上了高速,速度降不下来,退一步即是深渊,被逼着往前走;部分P2P平台收缩战线,开始潜心研究资产端,挖掘资产和风控,开始“金融科技”。
同时,围绕银行存管、资产限额的两座大山让P2P开始迈不开大步,而日趋艰难的第三方支付通道自己也开始“气喘吁吁”。
P2P做的是资金的线上融通,瞬间连最根本最核心的“桥”都不稳了,多少平台换了多少次存管银行、第三方支付,到18年已经折腾不起了。
第三阶段:诧异了,P2P的钱是不好赚的
终于18年市场备案可期时,已经又延缓合规到了现在的19年。
P2P平台在“双降”要求下,合规成了主角,但真正落地却缓慢而艰难。原先疯狂崛起发展的阶段,喜看客户量、交易量、存量都满载而归,但一算账发觉根本不赚钱。这时候借款人也受大环境因素,越来越“狡猾又无奈”。狡猾的是聪明的知道怎么“逃废债”了;无奈的是大部分借款人已经债台高筑,没能力还钱了。
索性就不还钱了吧,谁叫都借给了“屌丝”,连银行都不敢啊。
19年平台对于合规已经习惯了,但纵观整个市场,仍然需要长时间来消化。平台必须在如此宏观环境不好情况下,挖掘出可控的资产项目;仍然需要花大量精力时间去维护存量的稳定;仍然需要应付充满变数的银行存管等政策要求,努力上合规,这些都是无比艰巨的挑战。
P2P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它是苦行僧式的发展,维护好互联网属性和金融属性的平衡,有效率的提供资金中介服务。
“隧道微光”,谁也不知道这隧道究竟有多长,但总比你想象的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