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跟着财官儿学理财,坚持正确的理财观,实现劳动和资本双轮驱动财富增长,你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很长时间没有写文章了。今天突然有想写的冲动,想和大家聊聊如何理解金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
由于在高校从事金融教学科研18年,在金融机构从事实际工作6年,对金融的理解由简到难,再由难到简。回过头看,金融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资金融通的事儿。这中间夹杂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一、国家层面的金融;货币
首先谈谈国家层面的金融。作为国家层面的金融,更多的应该理解为货币。对于货币,政府关注的是货币的价格,也就是一个国家货币对内的价格和对外的价格。货币对内的价格就是物价,或者说通货膨胀或紧缩,在信用货币时代,更多的是通胀。货币的对外价格就是汇率。拿我国的货币——人民币来说。对内,中央政府每天关注的是CPI、PPI等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对外,中央政府每天关注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因为美国、欧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每年以几千亿美元计的进出口额,人民币贬值或升值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和出口收益,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税收和就业等方方面面。
对货币及货币价格的管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设有中央银行,比如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等。只有个别国家和地区没有中央银行,只有负责管理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局。
(一)对内管住物价
对于货币对内价格——物价的管理,在信用货币时代,主要是通货膨胀的管理。因为货币是中央银行印刷并发行的,至少在技术上决定着经济中货币的多或少。相对于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发多了,会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发少了,造成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所以,货币发行要适度。但是,相对于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多少是适度呢?这首先要搞清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个对经济有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是西方经济学两大学派——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领袖,从不同角度对货币和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凯恩斯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需要润滑剂,适度的通胀就是润滑剂,但是润滑剂太多了,浮油和泡沫满地,反而影响轴承的正常旋转。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现象,货币发多了,自然会物价上涨。所以,在中央银行发行信用货币的制度下,要通过制度控制货币的发行,保持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合理适度关系。
各个国家在这两个理论指导下,搞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具体控制通胀的模型和方法,比如,通货膨胀目标制。我国央行的货币发行公式M’=Y’ P’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模型化。
(二)对外调控汇率
对于汇率,为什么不用“管住”二字呢?因为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极其复杂,除非你不开放经济,否则,一般国家是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汇率的。
对于影响汇率的因素,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理论,对于认识汇率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理论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对汇率的管理存在两难,一是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的目标。只有哪一天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做买卖用人民币结算,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学习、经商,基本上用人民币收付款,这时候人民币就真的成为国际货币了,中国也就真正成为世界意义上的经济强国。现在美帝国主义每天凭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耀武扬威,气煞我也!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坚挺、值钱。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投资、消费、出口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重要。如果人民币相对贸易国货币贬值,我国的商品卖到该国就会便宜一些,在商品质量一定,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出口自然会上升。所以,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升也人民币,贬也人民币。我们不希望人民币贬值,也不希望人民币升得太快。所以,对于汇率的管理,有点难。
归纳起来,国家层面的金融就是管理物价和汇率,当然背后涉及货币的发行和外汇储备的管理,特别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大国,克鲁格曼、蒙代尔提出了“不可能三角形”理论。所以,道理看似简单,实际管理极其复杂。管理货币是一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当一个合格的中央银行行长还是不容易的。
二、企业层面的金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生产产品,上缴税收,老百姓才能生活,国家才能运转。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人失血过多就死了,企业亦然。所以,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保证企业能够融到发展需要的资金。企业的融资方式无非是借款或发行股票、债券,专业名词叫做债权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为了满足多个企业不同额度的资金需求,从事借贷服务的银行产生了。尽管世界上第一家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成立的背景是为政府筹款,最终发展为中央银行,但更多的银行是为企业提供资金服务的。在当时条件下,银行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只能(主要)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很难满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随着市场的发展,银行家们创造出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理论,从此中长期的抵押贷款出现了。同时,企业主们创造出股票融资方式,“股票”这样一种所有权凭证应运而生。股票的出现进一步解决了企业长期资金需求问题。为企业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证券交易所出现了。银行、股票交易所的出现解决了企业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关注的无非是资金成本、可用资金规模、资金使用效率。所以,一个成熟或者发达的金融市场,既有为不同规模、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的银行体系,也有为不同规模、条件的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债务融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关注的无非是收益和风险,也就是贷出的款能不能收回本金?利率多高合适?有人说,银行是从事风险管理的机构,这句话不无道理。所以,银行放贷进行风险审查时,主要关注借款人两个关键点,一是想不想还,二是有没有能力还。所以,基于这两个要求搞出了一系列信贷审查方法,包括高大上的基于计量模型和大数据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复杂程度让人咋舌。结果,在经济衰退时统统熄火,再高大上的方法也不灵。所以,一切风险审查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经济稳定。也就是说,在经济稳定的前提下,方法都是有效的,像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既能判断借款人想不想还,也能判断借款人能不能还。所以,经济形势好小狗也是银行家(此语不是我的发明,是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语,原话为“小狗坐行长座椅上照样赚钱”),经济形势不好神也成不了银行家。
这就是企业层面的金融,道理也很简单,只言即明,无须赘述。
三、个人层面的金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不管是生物学意义的自然人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及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活在世上,就需要钱。吃饭要钱、穿衣要钱,上学要钱,生病要钱,死了也要钱。有的人收入扣除支出有结余,有的人入不敷出。入不敷出的人需要借贷生活,手有余钱的人希望钱能生钱,也就是所谓的“理财”。借钱的人希望利息低点,理财的人希望风险小点,收益高点。这是人的正常心理。所以,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应运而生。就理财而言,谨慎保守的人把钱存在银行,保本低利息;敢于冒险的人,把钱投在股市,可能日进斗金,也可能股价暴跌,进去的是宝马,出来的是自行车,欲哭无泪。
对于个人而言,金融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