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相关资料图)
OTC智能债链——区块链场外交易平台
案例简介
区块链场外交易平台通过运用区块链、AI等技术,面向线上资金、现券交易、新债申购分销等业务场景,实现了线上资金和现券的可信交易流程,打通了行内外新债、存单的分销和申购流程,构建了同业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撮合配置能力。运用数据协同采集、智能解析算法将离散的场外信息自动解析,汇集到多渠道看板,提升同业客户信息获取能力。运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多机构共识机制,建立同业生态联盟基础设施,全面聚合债券市场交易主体,让各同业主体从资源独占到开放共享,把供需结合放在了同一平台,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从“垂直经营”到“资源联动”,实现多边共创共赢的局面。
创新技术/模式应用
中国债券市场分为场外(以下简称“OTC”)债券交易市场与场内交易市场(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占比80%以上。不同于交易所有统一的询价场所,场外交易市场是一个分散的无形市场,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章程。场外交易采取一对一的询价方式协商议价,存在信息获取、资源配置效率低、资源封闭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目前市场近10万名从业者在询价过程中搜集到的是离散度高的非标准口头报价,导致从业人员处理报价信息效率低,寻找交易对手效率低、价格匹配不充分。
2、债券、资金等场外交易过程存在大量的手动录入等低效作业流程。
3、每家机构的交易员根据机构或产品的配置策略,向全市场对手询价过程中,容易暴露持仓,泄露机构隐私。
4、同业机构各自建立独立的同业互联网平台,存在产品品种单一、数据隔列等问题。
区块链场外交易平台通过运用AI、区块链等技术,面向线上资金、现券交易、新债申购分销等业务场景,实现了线上资金和现券的可信交易流程,打通了行内外新债、存单的分销和申购流程,依托于同业e+开放体系,构建了同业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撮合配置能力。
区块链场外交易平台技术架构上支持快速扩展各类场外交易品种,已经支持线上资金、现券业务、同业存单等品种,后续将上架新债、基金等交易品种。依托于同业e+开放体系,客户可以在PC端、APP、小程序全渠道的同业报价板中查看全市场的报价信息,找到对手方后通过统一的报文协商服务进行询价议价。
平台构建了分布式协同采集机器人,从场外市场获取实时信息,日采集有效报价信息几千条,涵盖资金报价、现券等方面;在行内集成飞书机器人,收集行内交易员业务消息,有效汇集各离散渠道的业务数据。利用AI报价解析技术,已标注打标签100+万条,持续训练债券垂直模型,目前基于规则+AI的解析率达到97%,有效实现将非标准的数据转化为格式化的数据。
依托于同业e+开放体系,客户可以在PC端、APP、小程序全渠道的同业报价板中查看全市场的报价信息,找到对手方后通过统一的报文协商服务进行询价议价,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进行高效沟通,提升平台的价值和行业影响力。
区块链技术作为平台数据和协同的技术基座,可以向同业机构开放共识节点、轻节点、API等多种参与方式,推动同业机构从“垂直经营”到“资源联动”,基于区块链的多机构共识、平等互信、安全可靠特点建立同业生态联盟基础设施,全面聚合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建立债券市场分布式撮合服务、支持新债、存单、现券、资金等业务,结合智能合约、推荐算法、隐私保护技术、加密算法辅助实现降本增效、提高数据利用率。
项目效果评估
1、提升信息获取效率,将原有报价收集过程大大缩短,平台实时采集报价,每日采集线上资金有效报价2000+条,现券交易有效报价300+条,让业务人员快速进入报价分析、比较和筛选等高效工作中。
2、提高数据价值和利用效率。将原有依赖经验的报价筛选过程优化为系统智能推荐,系统将采集报价通过规则匹配和AI模型结合的方式进行标准化,准确率可达95%。
3、撮合配置能力,系统通过个人偏好对报价进行智能推荐,并提供多维度的报价手动筛选以及业务计算器,提高业务人效。
4、AI报价助理为Qtrade体系下的机构客户提供了统一业务入口,能够促进客户转化,最终将有效覆盖一级债券分销投标人员,进一步完善我行同业客群体系构建。
5、构建多方共享同业生态。将原有的中心化平台服务转为多中心的业务赋能,通过区块链底层安全、可信和高效特点,明确交易数据的权属,使机构间的业务诉求和利益诉求得到平衡,让业务参与方更乐于进行数据合作和业务创新,有多家合作机构提出参与意向。
6、作为一种新型场外交易服务平台,充分融合了区块链、AI、隐私保护等最新技术到实际业务产品中,为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验证。
综上,区块链场外交易平台本次项目目标是以科技疏通业务痛点、平台优化服务效能为目标,遵循“金融(本源)+科技(手段)+平台(思维)”的思路,打造赋能B端和C端的聚合互动模式。基于区块链、采集系统、解析算法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优化升级,打造OTC同业看板功能,开放平台现有用户体系,实现同业客户的引流及转化,形成银行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互利局面,推动银行从传统的价值链创造模式向数字化时代价值网络创造模式的跨越演变。
项目牵头人
林冠峰 技术总监
项目团队成员
王连诚、冯泽华、吴金杰、邱平华、宋佳、毛乃峰、容如娟、雷双龙、张天闻、王保国、李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