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带来的提案之一为《关于促使研究型大学更好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议》。
他指出,当前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存在相互脱节现象,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他提出,加快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除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外,推动各类学科全面对接社会需求,为硬核科技创新和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赋能。取消项目评价有关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纯粹论数量的指标,也不能只看交易金额,而应注重长期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金李提出,创新创业大发展,需要研究型大学助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是创新创业的“活水”。但是广大小企业、小团队往往面临人力、智力和技术等资源瓶颈,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创新创业越来越依赖知识密集型要素,研究型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人才的生产者,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帮助市场主体破茧成长,走得更远。
金李提出,高端学术资源未能有效服务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存在相互脱节现象,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
金李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机构以“两张纸”(即论文和专利)为导向,经费依赖政府,服务产业动力不足,未能与实体经济有效衔接。此外,各大高校的商学院、经管学院以及高管项目实际上没能有效帮助广大企业应对创新创业难题,更没能惠及中小企业和初创团队。
对此,金李提出四项建议,首要是盘活大学高端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除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外,推动各类学科全面对接社会需求,为硬核科技创新和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赋能。取消项目评价有关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纯粹论数量的指标,也不能只看交易金额,而应注重长期经济社会效益。可以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对科学技术应用类人才实施经费配比制,换言之,从企业拿到钱的团队才能获得更多的政府经费配比。
畅通学界-产业界-创投界资源流动
金李还建议,围绕科创需求开展教研活动。鼓励学者们主动走出实验室、学生们主动走出课堂,走进各类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但不要独自去,要与相关学术大师、管理者、项目经理人和咨询专家等,共同对企业开展调研,特别是要多为初创企业起步成长提供前端知识服务,针对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通过跨界探讨切磋,形成定制化的专业参考建议,并组织回访复盘,把过程写成案例,既帮助企业应对难题,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此外,他建议大力培育科创事业的中层干才。重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及人才团队建设,对高校开展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稳定性经费支持。广大高校不应好高骛远,要把培育科技创新的“中层干才”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而非马云、马斯克。要大力普及“师生共创”孵化高科技项目的模式,在成果转化实践中发现有潜力的科创骨干人才,对其匹配更多商业和金融教育支持。发挥好研究型大学洞悉科技前沿动态、学科门类丰富等优势,大力培育跨学科跨领域、懂行业懂创业、能谈判讲故事的技术经理人,形成足够规模的人才池,补齐创新创业短板。
最后,他提出,要畅通学界-产业界-创投界资源流动。鼓励科学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包括兼职担任技术顾问、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允许高校成果转化部门聘请兼职或全职技术转移专家。探索建立高校技术转移人员绩效激励机制。以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高校与创投基金强强联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
综上,他指出,高校要发挥人才蓄水池、前沿性前瞻性、学科门类齐全、资源开放共享、国际交流平台等优势,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充分流动、共享与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