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

国内 商业 滚动

基金 金融 股票

期货金融

科技 行业 房产

银行 公司 消费

生活滚动

保险 海外 观察

财经 生活 期货

当前位置:公司 >

环球新消息丨专访湖北银保监局局长刘学生: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精准性显著增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 2022-11-24 09:46:08  责任编辑:cfenews.com
+|-

今年3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银保监会派出机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支持配合地方政府有效发挥引导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政策,细化支持措施,解决“瓶颈”制约,促进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新市民水平。


(资料图)

银保监会曾披露,截至7月中旬,已有22家银保监局会同省(区市)相关部门出台了新市民专项支持政策,1798家银行保险机构共有2.88万个金融产品覆盖新市民。

新市民群体覆盖近3亿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各地银保监局在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何亮点,同时还有哪些难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针对这些情况采访了多地银保监局相关领导,第三期推出湖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学生的专访。

今年以来,湖北银保监局多次召开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座谈会和组织调研督导活动,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见成效。刘学生对记者介绍,截至9月末,湖北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涉新市民贷款余额1509亿元,涉新市民基础性金融服务5900余项次,减费让利近1400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推进和有效实施新市民金融服务各项举措,力争2-3年内,湖北省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基本形成,考核激励和风险控制等内部机制基本建立,新市民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得到满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产品和做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新市民金融生态系统日趋完善,金融服务结构不断优化,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目标迈进。”刘学生表示。

同时,刘学生指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能力,既要“放得出”,也要“管得好”、“收得回”。要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同时,防范好相关金融风险,重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科技赋能,二是风险分担。

可得性、便利性、精准性显著增强

《21世纪》:今年6月,湖北银保监局会同辖内多个部门印发了《湖北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目前新市民金融服务总体成效如何,同时还存在哪些难点和痛点,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将如何解决?

刘学生:从需求端看,新市民进入城市时间较短,群体分布较为零散,金融意识有所欠缺,且缺乏金融机构信用记录和有效抵质押物,进入城市后容易产生数字鸿沟和金融排斥问题。从供给端看,新市民识别定位困难,面对“广、多、散、碎、零”的新市民金融需求,银行保险机构难以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少数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和宣传仍缺乏针对性。

为破解新市民金融服务中供需两端存在的难点痛点,今年以来,湖北银保监局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工作部署,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迅速行动,主动作为,持续优化新市民金融产品和服务。

截至9月末,湖北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涉新市民贷款余额1509亿元,涉新市民基础性金融服务5900余项次,减费让利近1400万元,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体制机制搭建促工作质效提升。印发了《湖北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明确了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安居等24项重点任务,强化了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内部激励机制、督导工作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5项机制。

二是以调研督导促工作落实、落地。我们将新市民金融服务作为全年中心工作之一进行持续督导,先后派出60多个督导组深入基层金融网点、企业、工地、社区调研,了解中小微企业和新市民群体对金融服务工作的期盼和实际需求,找准难点痛点堵点,寻求解决路径。对行动迟缓、效果不显的机构,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是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促精准对接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指导、推动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地区优势,突破传统业务模式,大胆进行产品、模式、流程创新,解决新市民客观存在的缺信用记录、缺抵押担保、缺稳定的交易流水等困境,提高其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四是以典型案例挖掘促经验推广和共同提高。不断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内部信息、新闻媒介、专门会议等平台推而广之,互相启发借鉴,实现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推进和有效实施新市民金融服务各项举措,力争2-3年内,湖北省银行业保险业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基本形成,考核激励和风险控制等内部机制基本建立,新市民融资服务和保险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得到满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产品和做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向新市民金融生态系统日趋完善,金融服务结构不断优化,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明显增强的良性目标迈进。

《21世纪》: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辖内机构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学生:今年以来,湖北银保监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围绕新市民群体特点,聚焦新市民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着力探索适应新市民金融服务特点的商业模式。

例如,在创业就业方面,通过加强政策对接、重点人群对接、产品对接、运作模式对接“四个对接”,加大对新市民创业就业信贷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9月末,湖北省银行机构共推出创业就业类信贷产品258个,贷款余额达906亿元。

住房方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推进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国家开发银行湖北省分行、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等银行积极对接住建部门,为湖北省25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增授信161亿元,新增房源1.4万套(间)。

教育方面,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与政府、企业、院校合作,截至今年9月末,湖北省银行机构共推出培训和子女教育类信贷产品26个,贷款余额43亿元。

医疗方面,引导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积极参与普惠型商业健康险业务,突破职业、户籍和地区等限制,让新市民可以享受到“门槛低、价格低、保障全、保额高”的保险服务,其中黄冈“黄惠保”、随州“惠随保”、宜昌“市民保”、云梦“梦泽惠民保”已经上线,其它城市也在加紧推进中,为广大新市民加上了一道医疗风险保障“防护网”。

从科技赋能、风险分担两方面做好风险防范

《21世纪》:你刚提到要以典型案例挖掘促经验推广和共同提高,能否分享几个有特色的案例,这对于其他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带来哪些启示?

刘学生:新市民人群所处行业、职业、学历、年龄差异较大,金融需求呈现“广、多、散、碎、零”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就要重点在新市民信息批量获取与发掘、“门当户对”的评估审查机制、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

在这些方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努力,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有特色的做法。

例如,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重点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精准刻画新市民“群体画像”和服务需求,批量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辖内众邦银行应用大数据、隐私计算、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千人千面的信用评级体系,精准量化和识别新市民客户的风险以及场景需求;平安银行武汉分行研发“人工智能+远程线上专员+线下智能网点”模式,精准为目标客户推送与办理各项金融服务,共触达客户117万人次。

再如,针对青年创业者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我们引导湖北银行业与湖北团省委共搭服务平台,依托湖北省42个青创园,面向青年创业者推出“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基层、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组织化优势,建立了“联动”、“推优”、“熔断”三项机制,提升“青创贷”的直达性、精准性、实效性。目前,该项目实施已进入第三期,累计对湖北省17个市(州)创业青年、小微(合伙)企业发放贷款8000余笔,贷款余额突破20亿元,有力地托举了青年新市民创业就业梦想。

还有,针对新市民进城后的租房问题,我们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搭建系统平台,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例如,引导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搭建开放共享的“CCB建融家园”平台,为租赁企业及个人提供阳光透明的交易环境和安全便捷的服务保障,湖北地区租赁平台实名注册个人用户已达207万户,上线企业417家,完成房源核验近95万次。

此外,针对新市民群体保险保障覆盖率不高的问题,我们引导辖内保险机构推出了多款定制型保险产品,为新市民提供多方位的保险保障。例如,中国人寿推出适用于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员工福利保险“企惠保”,已覆盖3325家小微企业,承保2.65万人,保险保障73.45亿元;人保寿险等公司针对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家政服务人员等灵活就业人群推出专属意外险,服务企业1.5万家,覆盖40.96万人,保障金额2152亿元;中华联合保险累计承保支持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类学幼保险、实习责任险、校园责任险等7000余笔,提供风险保障394.3亿元。

《21世纪》: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蓝海,随着未来覆盖面的逐步扩大,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如何做好风险防范?

刘学生: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能力,既要“放得出”,也要“管得好”、“收得回”。要在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同时,防范好相关金融风险,重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从科技赋能入手,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借助银行保险机构内外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和处置等数字技术防控能力,实现风险控制的模块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逐步形成符合新市民特征的“科技风控”、“智能风控”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要从风险分担入手,推动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有关部门完善补偿、代偿、贴保、贴息等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担保机构、担保基金、再担保机构等的沟通合作,从贷前增信、贷中担保和贷后风险补偿等多个环节发力,强化新市民金融风险分担,持续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提供新市民服务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保险机构 地方政府

专题首页|财金网首页

原创
新闻

精彩
互动

独家
观察

京ICP备2021034106号-38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联系我们:55 16 53 8 @qq.com  财金网  版权所有  cfe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