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金融市场一直关注的焦点。近期银行组团下调存款利率,更是被市场视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9月20日、21日,央行连续两天发文谈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特别提到,2022年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
(资料图)
当前经济正处于修复初期,货币政策着力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让利实体经济。在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下,银行贷款增量扩面,企业实际贷款成本也在降低,政策传导效果正在显现。
“2022年8月末,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05%,为有统计以来最低值。”央行21日在《回归本源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的文章中表示。
今年以来,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降15个bp和35个bp,带动信贷市场利率持续走低;20日,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0%,均与上期持平。
20日,央行在《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指出,2019年8月,人民银行推动改革完善LPR报价形成机制。LPR由银行报价形成,可更为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促进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央行表示,贷款方面,人民银行充分尊重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定价权和利率的浮动权,由银行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风险、贷款期限等因素与其协商确定贷款利率。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贷款差异化定价已经比较普遍。
在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看来,“稳信贷”“宽信用”并不依赖于LPR的“单打独斗”,靠的是不同宏观政策所形成的合力。
近年来,人民银行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央行指出,找准市场主体痛点,创新完善金融政策、组织和产品体系,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2022年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29.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30.4%,增速持续维持高位;2022年7月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7.2万亿元,是5年前的1.6倍;2022年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3万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减少碳排放量超8000万吨。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
在贷款利率已实现市场化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进一步深入,也被视为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最后一公里”。
实际上,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节机制。2021年6月,人民银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倍数形成改为加点确定,消除了存款利率上限的杠杆效应,优化了定期存款利率期限结构。
2022年4月,推动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的逐步健全,2022年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了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很多银行是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了存款挂牌利率。
对此,央行在20日文中指出,这是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稳定负债成本的主动行为,显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该文指出,在存款方面,人民银行亦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商业银行自主定价。随着存款利率由行政管制走向市场化,存款产品也由单一化走向差异化。在传统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基础上,银行根据存款人类型、期限、金额等要素,开发出不同的存款产品,例如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满足不同客户需要,不同银行、不同产品、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定价有所不同。
此外,在人民银行指导下,利率自律机制密切监测存款利率定价情况,通过行业自律督促银行规范定价行为,防范个别银行因盲目追求规模或为填补流动性缺口而高息揽存等非理性竞争行为,取得了较好效果。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
央行表示,理论上,自然利率是宏观经济总供求达到均衡时的真实利率水平。中长期看,宏观意义上的真实利率水平应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如果真实利率持续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会扭曲金融资源配置,带来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资金空转等问题,难以长期持续。我国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以静制动,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稳中有降,效果较好。
“目前我国定期存款利率约为1%至2%,贷款利率约为4%至5%,真实利率略低于潜在实际经济增速,处于较为合理水平,是留有空间的最优策略。”央行称,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就业状况、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均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实际效果上也充分验证了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
央行强调,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强化信贷政策引导作用,持续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