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奥密克戎气势汹汹,提高自身免疫力对人们来说十分重要。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力,指的是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中国古代早已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力密切相关。关于提升免疫力,古人有什么好方法?
(相关资料图)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古代虽然没有免疫力这个说法,但有一个与“免疫力”类似的概念,即“正气”。“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而与之相对应的“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黄帝内经》中说,“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古人认为,提升免疫力、预防感染,“养正”乃是关键。为了“养正”,讲卫生、勤洗手、适度锻炼等良好的习惯,古代很早就沿袭了。
卫生
殷商甲骨文记录“大扫除”
保持环境卫生,是构筑免疫屏障中重要的一环。古代很早就开始重视环境卫生,很多文献中均强调了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的习惯,同时指出屋宇干净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最早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寇扫”(大扫除)的记载;《礼记》中写着“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养生类寨》指出“屋宇洁净无移气,不生瘟疫病”;《朱子治家格言》提醒大家天天“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古人重视的环境卫生不仅是居室,也包括厕所。虽然没有抽水马桶,但古人对厕所的清洁和卫生也不放松。《说文解字》曰:“厕,清也。”《释名》中写着:“厕或曰圊,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庄子·庚桑楚》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偃,就是厕所,也就是说古人在看人家房子的时候,不但看客厅、看卧室还要看厕所,厕所的干净与否,是检验房屋质量的标准之一。
另外,古人也讲究消毒。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记载:“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古代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赵翌说。
洗手
西周时期就有“沃盥之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宴饮坐卧,礼仪无处不在,在古代传统礼仪中,也处处体现着古人的防疫智慧,勤洗手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西周时期,洗手上升为祭祀宴飨仪式前必不可少的礼仪,那就是“沃盥之礼”。《礼记·内则》中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其中“沃”是指持容器从上方倒水的过程,“盥”指洗手,“盘”则用来承接弃水,最后侍者递上帕巾擦拭双手。东汉哲学家王充《论衡·讥日》说:“盥,去手垢。”
此外,汉文“澡”字也可佐证中国古人对洗手颇为注重。《说文解字》中有“盥澡手也”的表述。“澡”,最开始就是洗手的意思,后来延伸到沐浴的意思。
“虽然没有自来水和水龙头,但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洗手时的水不宜重复使用,并且发明了一系列的洗手装备。”赵翌介绍,从西周中期起,已经出现了主要用于浇洗双手的瓢状青铜盛水器——匜。武汉博物馆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窃曲纹龙柄四足匜”,这件青铜匜造型似瓢,深腹圜底,前端有流,中部流槽阔长弯曲,后端配有龙形柄,口沿下端饰有精美的窃曲纹,底部则为四只龙形足,俯首曲体承载着器身,看上去魁伟而庄重。“匜”和“盘”是当时人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组合,以匜倾水、以盘承水,称为“奉匜沃盥”。这种“洗手礼”表达了古人对礼仪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人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说最爱洗手的古人,北宋书法家米芾算得上一个。他的洗手装备格外讲究,他有一个银制的斗,带着一根长柄。此斗为洗手专用,名曰水斗。洗手时,要让仆人举着水斗,使清水缓缓流下,流到手上,先用皂搓洗一遍,再用清水冲刷一遍。他通过这个水斗,实现了“人工自来水”功能,用流水洗手将细菌、病毒冲走。
锻炼
中国最早的“体操图式”
除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想要“养正”还要适度锻炼,提高免疫力。古代六艺中,“射”与“御”均是很重要的。西周射礼讲求立德正己,礼乐相和,有详细的竞赛规则、缜密的组织分工和专职人员。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柞伯铜簋内,就有铭文记载周王在镐京举行射箭技艺比赛,用十块红铜作为奖品。射礼后来还演变出一种名叫投壶的投掷竞技游戏,风靡许多朝代。“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战国以讫汉代,随着马车的广泛应用,御术大为发展,并成为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形式。除了“射”与“御”外,中国古代还有蹴鞠、马球、捶丸、角抵、竞渡、冰嬉等多种运动项目。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中国最早的“体操图式”,也是中国最早的中医保健图。图中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44幅,包含自我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祛病健身的养生方法。东汉名医华佗结合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创编了一套名为“五禽戏”的养生健身功法。若“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经后世发展,五禽戏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现在的“八段锦”“太极拳”就是从“五禽戏”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