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中国市场与丰富的金融底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将在ESG的大趋势下面临哪些机遇及挑战?
(相关资料图)
由财联社携手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办的2022财联社香港资本论坛于12月9日召开。诺亚长期深耕ESG研究和投资,作为论坛支持机构,诺亚国际CIO蔡清福受邀出席,与一众国际顶级机构招商证券(600999)国际、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组织、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穆迪,共同探讨ESG投资与碳市场建设的相关论题,共建ESG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在名为“ESG投资与碳市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圆桌对话中,蔡清福先生同招商证券国际CEO鲁公路、花旗私人银行亚太区经济研究总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刘利刚、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歆玮、穆迪ESG业务拓展副总监何袆文等嘉宾一起进行了深入探讨。
蔡清福先生指出,香港作为融资市场,ESG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在ESG的大趋势下,绿色金融将会是未来的投资重点,引导企业主动参与ESG很关键。
图:“ESG投资与碳市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圆桌对话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
ESG投资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花旗私人银行亚太区经济研究总监刘立刚认为,市场需要关注欧洲即将出台的碳关税政策。欧盟在ESG方面领先全球,今年6月欧盟决定在2026年的1月1日正式推出碳关税,将影响到欧盟贸易的三分之一。对中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欧盟贸易伙伴影响巨大。对中国的出口企业也是巨大的挑战,这个过程中欧盟的碳关税交易价格会从60欧元/吨上升到100欧元/吨,而国内的碳交易价格现在还在10元人民币/吨。对香港市场来说,尽快出台有关碳交易的认证机制会有很大帮助。
诺亚国际CIO蔡清福认为,过去两年,由于疫情,俄乌局势等因素,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对于企业来说获得资金支持并不容易,近两年融资相比过去更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成本都较高。加上ESG的要求,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市场环境更具挑战性。但同时ESG带来机遇也是巨大的,尤其是气候变化带来的要求,要减少碳排放,要降低温度,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限制,相关的投资存在资金缺口。这首先就是香港作为融资市场的机会,然后是投资机构和企业也会跟进。
既然ESG会引发更多的资金需求
那么香港相关的市场规模会有多少呢?
据刘利刚透露称,花旗今年在亚太地区的绿色融资有550亿美元。招商国际CEO鲁公路也表示,全球绿色债券的融资总量已经达到了5000多亿美元。而从全球来看,ESG相关的投资机会可能达到30万亿的市场规模。鲁公路认为,相对挑战要更多的看到ESG带来的机遇。之前市场更多集中在“碳”相关的领域,但ESG除了考虑环境,也强调企业的社会价值和自身,对企业自身来说强调利润,也要重视减少对社会的外部性,这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
与此相对应的会有两种投资机会,一是碳市场,企业的实际排放和限额之间需要平衡,这会带来一个交易市场,也可以做期货、ETF,未来也会有更多新的投资产品。从资产的角度,ESG提供了新的投资策略和角度,但ESG作为另类数据,目前公募基金、量化基金很难挖掘到新的超额收益,这会是一个挑战。
在进一步讨论欧盟ESG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时,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歆玮指出:全球碳市场发展,不能只靠市场单边力量。需要政策、监管的综合推动才能启动。
以欧盟的碳边境税(CBAM)为例,欧盟规定不能满足碳排的要求就要交税,立即就能引起市场的关注,因为要付出经济的代价。但欧盟同时又规定,如果出口国家有完善的碳市场,企业在当地完成了碳的抵消满足碳排放要求,可以抵扣碳关税。
在ESG的大趋势下
哪些方向是未来投入重点?
诺亚国际CIO蔡清福称,目前更关注绿色金融方面。对于机构来说,挑选标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整体上还缺乏一个生态。企业以追求利润为主,ESG可以靠立法靠政策推动,但更要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比如,欧元区对ESG较为重视,故符合ESG的公司估值相对就高。全球顶尖的主权基金、养老金等大型投资机构内部已有共识。例如,挪威主权基金此前就表示,未来会积极考虑这方面,被投企业如果不符合ESG,甚至会要求更换管理层。
图:诺亚国际CIO蔡清福
香港市场如何更好建立碳交易市场?
与会嘉宾在市场主体、产品、制度方面给出了不少建议。
鲁公路认为,建立好的市场首先要有足够丰富的产品。如果中国的碳资源能够用来交易,香港市场的潜力会非常大。这与好的股票市场,需要好的企业来支撑一样。同时香港有来自境内外不同的投资者群体,也需要标准化。未来进一步发展,还需有更多的中介机构,香港的资源非常丰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券商,还有港交所。
蔡清福则表示,香港最大的优势是背靠中国大陆市场,吸引了全球的投资者。但只有香港的市场还不够,以中国未来2030、2060年的目标来看,资金缺口很大。要吸引更多的外资,包括来自亚洲、中东地区的资金。特别是中东地区,全球六大主权基金,四个在中东。同时中东是产油区,是有污染、排放的。中东自身也很关注绿色方面的议题,可以吸引石油产生的美元变成绿色的钱投到香港和中国大陆来建设交易市场。
刘利刚则指出,需要把香港市场的相关生态建立起来。比如美国、欧洲都有自己认证标准。香港是否应该有自己的认证机构?然后通过标准定价,对碳交易就会有正面影响。香港的金融基建非常全面,值得好好利用。此外,可以考虑增加在人民币在交易层面的作用和创新,将中国巨大出口市场和需求联系起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碳中和发展集团执行总裁陈歆玮提到,香港碳市场的发展,首先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其次要有更多的人才和政策配套。此外,在实际中,很多的中东机构对减排和碳资产的金融工具有巨大的对冲需求,而中国有巨大的减排潜力进行互补性的合作。例如北美最大森林种植公司的大股东是石油公司,也是在碳方面的对冲场景。围绕碳能产生很多经济回报,人民币能作为结算货币,也可以是香港的一个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如何使用虚拟资产帮助碳减排?
陈歆玮称,碳资产作为虚拟资产的逻辑是更清晰的,不像比特币只是代码不产生效益。另一方面,碳资产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所以如何利用技术,来解决信任、风险管理和监管上的问题也很关键,对于机构来说保障交易非常重要,数字资产在这方面有很多相似的经验和应用,能够让交易更好。
穆迪ESG业务拓展副总监何袆文表示,在碳减排方面,还是要先将碳排放的信息理清,只有理清了才能转化成可交易。目前国内外的标准和价格差距很大,存在套利空间,如何解决是一个问题。
陈歆玮回应道,减排的目标是统一的,但是相应的经济回报不同。客观上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也会有不一样的价格。但标准和价格的统一是一个过程,这也是金融市场上的机会。
刘利刚补充道,欧盟在碳税方面的单方面领先,实际上中美两大经济体有异议,中美更支持多边路径,希望从全球的角度来解决。如果只是区域化施行,会产生价格扭曲。解决套利问题、标准和价格差异需要全球合作。目前合规碳交易市场达8510亿美元,自愿市场交易达50亿美元,预计很快就会有一个万亿市场产生。
关于国内碳交易市场如何分工的问题
陈歆玮指出,碳资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新型资产,在国家层面在引导中对整体市场设计的考虑也非常高。
目前上海的碳市场是排放权市场,也是合规市场。目前全国的电力行业已经纳入其中。北京则是国内自愿减排的市场,广州实际上定义为碳期货的交易市场,而香港作为国际碳市场,又是自愿市场,兼备了人民币和港币的流通。此外,中碳登(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目前总部设在湖北武汉,但其实际是全国性的。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