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9月3日,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旨在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保障作用,更好地服务经济运行与社会治理,助力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
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介绍称,2021年北京地区保险密度人均1.15万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在下一步北京保险业发展策略方面,靳伟表示,支持外资保险机构来京展业,将北京打造成面向全球的保险发展新高地。
(相关资料图)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北京保险密度保持全国第一
“过去五年,北京地区的保费收入年均增速6.6%,2021年实现了保险保费收入2527亿元,保险密度人均1.15万元,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保险的深度6.3%,居全国第二。”靳伟介绍称。
据了解,保险密度是指按限定的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的数额。它标志着该地区保险业务的发展程度,也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人们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深度则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在国家金融业改革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使命。同时北京也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最早、开放最早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地区保险业持续丰富保险产品、加快推动保险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效率、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稳居全国前列。
那么,从保险业角度而言,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有哪些优势?又是怎样利于或者助力北京保险市场发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从保险业角度而言,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有诸多独特优势,很多政策在此试水并推向全国,已经成为保险业风向标,无疑有利于北京保险市场长远健康发展。
“北京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北京设立办公地点,聚集了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一方面会提高北京市的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决策和监管中心,更多的金融机构把总部设在北京,既方便监管层的监管,也有利于机构与监管层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有利于维护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谢远涛表示。
打造面向全球的保险发展新高地
新的发展格局下,也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要求。8月26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保险业发展指路。
对于《规划》正式提出的建设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的目标,靳伟表示,将做强做大保险业放在首都金融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支持保险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城市建设和社会民生质效,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会上,靳伟还进一步介绍了北京市积极支持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靳伟指出,将积极推动在京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保险专业服务等各类机构改革创新、稳健发展。支持外资保险机构来京展业,深耕中国本土市场,不断地扩大业务和投资,分享国际领先的风险管理理念,打造面向全球的保险发展新高地。
在宋清辉看来,北京将打造面向全球的保险发展新高地这一举措将带来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北京将打造面向全球的保险发展新高地,有助于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承上启下的引领示范作用,为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在加快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靳伟表示,将以科技创新赋能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公共数据平台和区块链、安全计算等专业的服务,助力保险机构优化精算模型、提升风控能力,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北京科技创新的监督监管试点。
保险资金有着规模大、期限长和资金流入流出较稳定的优势,非常符合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需求。在扩大保险资金在京的投资运用方面,靳伟指出,将继续支持各类保险资金,以直接投资、保险资管等方式投资于北京市场,进一步扩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的投入规模,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新基建、基础设施绿色项目及其基金产品投资。
“新型金融是北京市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新型保险在北京发展迅速。”谢远涛表示,随着新型保险经营业态的不断持续深入发展,新型保险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物理形态、业务流程以及保险工具等都与传统保险经营方式存在巨大的不同。通过新型保险经营方式,普通消费者获得保险服务的方式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谢远涛补充称,新型金融业态行业风险高,此外,由于互联网本身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属性,造成了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引起诈骗、卷款潜逃等问题。保险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胡永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