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五月开放以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学习困难门诊始终处于爆满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坐不住”……因为种种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家长们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希望得到医学的帮助。
专家介绍,“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的总称。门诊中最常见的是多动症,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7%,除此之外,也存在智力问题、视听感知问题、情绪问题等可能。
对难以分辨其不同的家长来说,如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就诊。医生会帮助家长找出原因,提供治疗方案或行为指导。
(资料图片)
首都儿科研究所学习困难门诊内,医生正在给小患者问诊。首都儿科研究所供图
问题1
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病症都有哪些?
每周出诊半天、迎接15-20个不等的孩子。自今年五月开放以来,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学习困难门诊总是处于爆满状态。
多动症、智力问题、学习技能障碍、情绪问题……医学上的“学习困难”是一种综合征的总称,原因多种多样。医生们要结合各种相关检查结果做出区分,提供治疗方案——或者提供心理疏导。
当父母带着孩子走进诊室,医生张丽丽会分两次与他们交流:先和孩子单独聊聊天,看看他们思维状态如何,再和家长聊聊孩子的情况、老师的评价、既往就诊史等。有了初步判断后,一部分孩子会接受相关量表测试等检查,进一步确定原因;也有一部分孩子不需要医学介入,倒是家长需要“治心病”。
来就诊的“学习困难”患儿中,超半数是由于多动症造成,尤以小学生居多。“坐不住”、记忆力不好、注意力难集中等,都可能是多动症的表现。有些孩子十分淘气,不服从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字写得歪歪扭扭,有的则无法遵守课堂秩序,与老师发生冲突。
少数孩子则由于遗传、神经系统发育等因素,存在智力问题、智力结构偏差或技能障碍。一位妈妈曾带着女儿来就诊。家中大儿子学习不错,而小女儿却很吃力,尤其是数学成绩差,参加不少一对一辅导也无济于事。检查发现小姑娘智力正常,但智力结构偏差,天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太好,对其他人而言简单的数学问题,对她来说就是很困难。
也有孩子并没有生理问题。有部分家长向医生反映,孩子学习表现不好,无法正常完成作业,医生与孩子交流后发现,原来是父母额外布置了太多任务,孩子不堪重负,选择通过拖延学校作业的策略,回避家里额外的作业;有些孩子成绩不错,但家长预期很高,总觉得孩子即便考了90多分,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水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治疗、观望、心理疏导,不同问题有不同解法,而明确诊断是改善现状的第一步。张丽丽告诉记者,来看学习困难门诊,学习成绩不一定必然会提高,但相关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等也能有所增强。对于缺乏判断能力的普通家长来说,如果孩子的“学习困难”症状已经持续半年以上,或近期状况反差特别大,应及时带孩子就诊。
问题2
多动症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张丽丽介绍,多动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本身不低,约7%左右,这意味着一个班如果有30个学生,则可能有一到两个孩子患多动症。多动症属于神经发育型障碍,病因与遗传、早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递质代谢障碍等有关,患儿的大脑成熟度会比普通孩子晚两到三年,也因此会出现自控力和受约束力较弱的情况。
对多动症的处置视孩子状况而定。随着年龄增长,1/3的患儿在青春期会自愈,更多会延续到成年期。如果影响到孩子的学业、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等,就应当积极治疗。
举例来说,如患儿处于一二年级,学业负担不太重,孩子受到的影响有限,可采取行为教育;如进入三年级之后,学业难度增加,孩子学习效率下降,不仅成绩下滑,还出现学习兴趣丧失、自信心受损、社交受影响等情形,则应当考虑用药。
多动症属慢性病,用药周期较长,起步周期也以年为单位,有些患儿可能要一直用药到高中毕业。因此,很多家长会顾虑副作用而不倾向于用药,或者坚持不下去。在临床中,张丽丽也碰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孩子一年级时就确诊多动症,但没有治疗,中高年级时学业下滑,父母的管教孩子听不进去,有时父母甚至上手打孩子。
问题3
生理问题是否都能医治?
张丽丽告诉记者,虽然多动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并非所有由生理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都可以医治,家长必须有“曲线救国”的心理准备。
如上述提到的智力结构偏差的孩子,天生智力特征就是如此,再怎么对短板进行强化,进步幅度也有限。家长应当考虑让孩子在专业上更换方向。
存在智力问题的孩子,大多属于先天发育有问题,运动、学习不如同龄人。家长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在学业上强求孩子,也应尽早考虑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发展道路,譬如学习技能类的专业,以便成年后可以独立养活自己、维持正常社交。
问题4
排除了病理原因 家长还能做什么?
在与孩子们的聊天中,张丽丽发现亲子关系、校园关系,包括父母自身的预期管理,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们逐渐发展出独立意识,觉得自己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但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认为孩子没有长大,于是逼着孩子学习,孩子由此心生抵触,有的一回家就关上房门拒绝沟通。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规律,及时调整亲子相处模式。
一些孩子则是在小学时期学习状态不好,到中学时课业增加,学习阻力更大,加上老师的负面评价、父母的严格管理,最终出现厌学的情况。如果进展到拒绝上学的地步,想要纠正就会比较困难,家长如发现类似的苗头,应当及时就诊,以防错过最佳介入时机。
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本身状态没有问题,但父母期望高,状态十分紧绷,看不到孩子的闪光点;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发生矛盾,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负面情绪也影响到孩子。这种情况下,孩子不需要做特殊检查,医生会对父母进行一些行为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调整预期。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