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掌舵人”迎来密集更换。7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中国华融、中国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董事长均发生了变更,换“掌舵人”原因主要涵盖前任董事长到龄退休或发生工作变动。
四大AMC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扩展期,彼时,除了不良资产主业外,四大AMC还依托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牌照,广泛开展“副业”。而近年来,在监管不断引导之下,四大AMC也开启了“瘦身”潮,陆续剥离旗下非主业资产。“掌舵人”更换对于四大AMC而言意味着什么?回归主业后,四大AMC该如何在不良资产领域精耕细作,值得关注。
“掌舵人”密集更换
四大AMC相继更换“掌舵人”。7月18日,中国信达发布公告称,张卫东因工作变动辞去总裁职务,同时该公司董事会已于6月28日召开会议,选举张卫东担任董事长,任职资格尚需银保监会核准,在其任职资格核准前,张卫东代为履行董事长等职责。
事实上,早在3月16日,中国信达就已对外宣布,张卫东被选举担任该公司董事长,接替因年龄原因提出辞职的张子艾。
此次公告张卫东辞任总裁、代为履行董事长职责,也预示着中国信达新一届领导班子即将调整到位。
张卫东任职董事长对中国信达而言意味着什么?7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中国信达,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我司已发布公告,目前没有其他需要公告的事项”。
除中国信达董事长变更外,其他三家AMC也均迎来“掌舵人”调整。5月13日,东方资产发布公告,宣布选举王占峰担任该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接替到龄退休的东方资产原董事长吴跃。而在任职东方资产前,王占峰曾就职于中国华融。
谈及更换“掌舵人”对于四大AMC的影响,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四大AMC纷纷换“掌舵人”的原因主要是“掌舵人”基本到了退休年龄,而AMC也面临新时代的道路选择。对于目前行业格局和管理体系基本已经确立的四大AMC来说,单纯更换“掌舵人”可能会对发展战略、业务重点、人员配置、内控管理有一定的影响,但短期对公司运营和业务影响比较有限。
“瘦身”潮持续
四大AMC均成立于1999年,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收购、管理、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不过,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的同时,四大AMC还依托旗下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牌照,广泛发展起了“副业”。
2018年的“赖小民案”掀起了AMC纠偏大幕,为整顿不良资产市场秩序,监管要求四大AMC均逐步剥离非主业,聚焦回归不良资产主业,在这之后,四大AMC便开启了“瘦身”潮。
例如,中国华融先后发布公告拟转让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融达期货、华融晋商等股权,并拟通过“债转股+股权转让”方式对华融信托实施股权重组。
谈及剥离非主业资产对于四大AMC的机遇和挑战,廖鹤凯认为,在十余年的全面商业化过程中,众多非主业业务给四大AMC带来的实际收益非常有限,特别是其中很大比例业务持续经营不佳、亏损较大,剥离非主业对于四大AMC来说是去除冗余、轻装上阵的过程,有利于对现有主业再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挑战则在于四大AMC对非主业的取舍需要有前瞻性视角和系统化考量,需要在不影响主业协同作业的情况下有序剥离。
探寻不良资产处置新机遇
根据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此前透露,从2017年至2021年,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6万多亿元。
从四大AMC来看,以两家上市AMC为例,中国信达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全年,该公司新增收购金融类不良债权资产485.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5%。在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华融总裁梁强透露,2021年,该公司收购不良资产包规模779亿元。
近年来,银行也在通过市场化渠道加大不良资产自主清收力度,此举是否会影响AMC主业的发展?廖鹤凯认为,最初四大AMC设立就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高效专业的不良资产处置团队和业务体系,而这个行业又是和经济周期高度相关的。
资深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认为,此次四大AMC“换血”也是从根本上重新部署高层人事版图,要求各家机构坚持政治站位,牢记历史使命,不忘初心,回归主业。预计后续AMC将积极参与两大领域的风险化解,第一是地产行业风险的化解,第二是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中要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化解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风险的号召下,已有AMC公司开始行动。例如,此前东方资产、长城资产先后发布金融债券,用于重点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的风险化解及处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