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QFII限额的取消,外资有望加速在境外发行挂钩中国债券和A股的ETF,同时外资也有望加速布局已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股债ETF。
全球ETF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美元,仅美国就占了3.5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ETF市场规模仅940亿美元。不过,越来越多的机构认为,该市场成长潜力巨大,且随着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限额的取消,外资有望加速在境外发行挂钩中国债券和A股的ETF,同时外资也有望加速布局已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股债ETF。
摩根资管贝塔策略亚太总监、董事总经理司马非(Philippe El-Asmar)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欧美发行人、投资者对挂钩A股和人民币债券(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ETF更感兴趣,尤其是债券,预计将迎来30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原先外资很少发行或投资直接挂钩A股或人民币债券的ETF,主要原因是当ETF发行人达到一定的QFII限额时,整个基金就被迫变成一个封闭式基金,而封闭基金容易出现溢价或折价,产生价格扭曲,因此早前外资发行人在境外发行的ETF更多包含的是H股和N股(美国上市的中概股),而A股占比较小。”司马非表示。
上交所副总经理刘逖近期表示,中国ETF诞生十五年来,市场规模稳步上升,产品类型不断丰富,未来将持续扩大ETF标的范围,完善ETF布局,或将推出科创板ETF。
中国ETF规模5年内或成亚洲最大
2004年底,我国境内第一只ETF上证50ETF成立,揭开了中国ETF市场的帷幕。刘逖表示,截至2019年11月11日,我国境内挂牌交易ETF共241只,总市值约6700亿元。2018年全年上交所各类ETF的交易总额超过7万亿元。近几年来,上交所ETF市场规模从交易量上看为亚洲第一,市值排名亚洲第二,仅次于东京证券交易所。目前上交所ETF市场在境内的份额大约80%左右。
而目前,全球ETF市场容量5万亿美元,美国ETF市场规模3.5万亿美元,中国仅为940亿美元。同时,挂钩美国股市的ETF资产规模是挂钩中国股市(含H、N股)ETF规模的25倍。这种反差在债市更为突出,挂钩中国债券的ETF规模仅约80亿美元,而在美国则高达8000亿美元。
此外,中国ETF市场主要是被动权益型产品,Smart Beta只占2%,30%是货币基金ETF,而在美国ETF市场固定收益产品占到了20%,20%则是Smart Beta。
司马非对记者表示,中国ETF市场可能滞后于欧美市场10年,“但我们预计中国ETF市场可能会在5年内扩容至5000亿美元的容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随着国际主要指数不断纳入中国股债,摩根资管预计,未来2~3年将有3000亿美元资金流入中国债市,2000亿美元流入中国股市。
当然,ETF市场发展仍需诸多市场教育。“中国ETF生态系统还不完善,处于成长初期,如果要加快发展,就需要更多竞争者和投资者教育,即要对受众解释ETF的好处,例如,操作简单、透明、流动性好、成本便宜,但现在中国ETF投资者仍然主要把ETF作为投机工具,而非资产配置的工具。”司马非称。
外资将加速布局中国股债ETF
目前,中国债市市值占全球债市的13%,但外资持有比例仅3%;中国股市市值是全球的10%,外资持有比例也仅3%。过去,外资在海外发行挂钩中国在岸股债的ETF产品较少,更多是挂钩H股和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市场此前尚未充分开放,准入门槛较高。随着QFII/RQFII限额的取消、中国股债不断被纳入国际主要指数,外资有望根据客户需求,在境外发行更多挂钩A股和人民币债券的ETF产品,或直接投资已在中国交易所上市的ETF。
过去几年,贝莱德、先锋领航等资管巨头都在海外发行过挂钩A股的ETF产品,但整体规模有限,境外发行的挂钩人民币债券的ETF更为罕见。
司马非称,随着QFII/RQFII限额的取消,外资ETF发行人不用再担心触及限额而导致基金成为封闭式基金,造成价格扭曲,这是一大利好。
目前,外资对中国同业存单、政策性金融债(国开债)的持有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鉴于评级体系不同和透明度问题,外资对中国信用债的布局较少,目前对债券ETF的需求也主要在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截至10月末,中债登为境外机构托管债券面额达18061.30亿元,同比增19.82%,已连续11个月增长。“债市流动性欠佳是外资的一大担忧,但债券通的开通吸引众多外资布局中国债市,随着参与者越多,流动性也会不断提升,加之中国债市的收益率较为诱人,且与海外市场的关联性低,有助于外资提升投资组合的多元性。”司马非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