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时40分,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的首班列车准时驶出站台。7时过后,花桥站迎来早高峰,站台上人头攒动,上海白领孙宽宇就在其中。
花桥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郊。住在这里的孙宽宇目前在上海市长宁区做销售工作,“花桥的房价比上海便宜,生活节奏也较慢,不少同事都选择这种双城生活模式。”
借助发达的轨道交通和高铁网络,有一群人每天乘着列车往返于上海及周边城市。在他们眼里,城市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而他们的身份,也超出了具体地域的限制,“长三角人”是最贴切的称呼。
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长三角,拥有全国最多的万亿GDP城市(5个)、最密的高铁网络、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6月初,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在沪举行座谈会,共同按下一体化“快进键”。
顺民心合大势
作为国内第一条跨省地铁线路,2013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从上海嘉定区的安亭镇一直延伸到江苏昆山的花桥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沪苏互通。目前,11号线有3座车站位于昆山境内,花桥是起点站。
在安亭站二号口,站长秦立群正在巡逻。2010年,秦立群到安亭站工作,之前几年他在花桥站轮岗。通过共享客流信息、人员交流培训等,上海地铁向昆山这个县级市输出轨道交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秦立群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目前安亭站的客流量为平均每天30万至40万人次。“安亭站附近的商业设施比较齐全,不少住在江苏的居民周末会来这里休闲购物。”
轨道交通11号线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缩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顺乎民心,因为民众早就开始一体化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沈玉良教授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无论是年轻人的双城生活,还是老年人的异地养老,长三角内部的来往互动呈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人们工作生活如此,经济发展更是如此。当前,建立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主要承载体。“统计显示,世界上最大的40个巨型城市区域,只覆盖了地球的小部分面积和不到18%的世界人口,却承担了66%的全球经济活动和85%的科技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说。
依托城市群发展,市场主体反应积极。新能源与工业电气企业正泰电气,就沿着G60高速公路在长三角开启“三城”模式。正泰电气总裁陈成剑说,正泰在上海松江建设启迪智能港,在浙江嘉兴布局智慧能源与电气产业基地,在合肥设立智能电力制造设备基地。“通过三地布局,实现了产业链、价值链的最优配置。”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更大作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为例,上汽、蔚来和威马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主要选手。虽然风格、打法不一,但三家公司都把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并且围绕长三角展开生产布局。
例如,几乎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上汽与长三角都有“同频共振”效应:2015年与杭州阿里巴巴合资,率先推出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SUV;2017年在常州与宁德时代合资生产锂离子动力电池;2018年在无锡与英飞凌开展半导体器件IGBT合资合作……
蔚来方面,两年前就与安徽的江淮汽车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签订了市值约10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威马方面,今年3月底位于浙江温州瓯江口的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竣工投产,首款量产车试装下线。
除了汽车,在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市场主体也在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今年6月初,浙江省发改委对杭绍台铁路全线初步设计进行了批复。杭绍台铁路由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企业联合体投资,是中国首个民营控股的高铁项目。
复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长温晓东说,以杭绍台铁路为契机,复星正在整合国企、民企、高校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根据计划,杭绍台铁路预计于2021年底前建成。届时将向北辐射长三角,向南直达珠三角与港澳地区,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腾飞。”
打通有形和无形的“断头路”
上海青浦区西部的盈淀路与江苏昆山市的新乐路之间,被一条石浦港河隔开,仅靠一座5米宽的小桥相连,车辆无法通行。今年5月底,“盈淀路改建工程”实现结构贯通,计划9月实现通车。
打通“断头路”、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三省一市已落实打通省际“断头路”第一批17个项目,今明两年全面开工。
负责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是今年1月在上海组建的新机构。合作办从三省一市抽调了17名工作人员,他们有的来自省级发改委和交通部门,有的来自地市和县市政府。
作为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之前已形成“三级运作”的区域合作机制:决策层是“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协调层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执行层是各种专题合作组。
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看来,合作办的组建,是长三角在创新做实“三级运作”机制上迈出的新步伐。“一体化发展要面对面,不能背靠背。通过合作办这个平台,区域合作中的难点、诉求,都可以摊开来、说清楚。”
除了打通有形“断头路”、建设区域联通“一张网”,长三角还力求打通各种无形的“断头路”,让制度体系对接起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书长、长三角规划专家郁鸿胜说,长三角的发展已经逐渐从硬件相通阶段走向制度对接阶段。要实现人的安居乐业,最重要的是在城市群内部加强医疗、教育和社保等制度的对接,以实现公共服务的便利化、均等化。
以制度体系对接为抓手,下一阶段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出清晰路径:
打造“一个库”。三省一市将抓紧推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把各自的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统一按标准进库。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形成跨区域的信用惩戒模式,联合建立“红黑名单”,提升各类主体的信用感受度。
编制“一张图”。通过摸清家底,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的标识图。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比如,把创新资源标识出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放共享,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共认“一个章”。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努力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办好“一张卡”。长三角地区往来密切,群众对“一卡联通”“一卡结算”的需求很突出,尤其是在交通、医保、养老等领域。办好一张卡,既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也能够增进对一体化的认同感。
奏响区域发展最强音
以主要领导座谈会为标志,长三角一体化正在掀起新的高潮。三省一市如何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根据中央的指示,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也是对上海的期望和鞭策。
“上海历来就是为全国服务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上海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使命没有改变,只是服务的内涵、形式、层面与过去不一样了,重点要发挥好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各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李强说。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苏浙皖要各扬所长。就江苏而言,首先要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比如,上海科教资源丰富,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大策源地’,江苏产业体系完整,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两者对接合作,就一定能诞生更多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说,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是浙江省“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一方面,浙江将借上海科技创新龙头带动之势,积极参与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合作打造重大科创平台,共同培育数字经济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将携手江苏谋划建设“一圈两带一廊”(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G60科创走廊),与安徽合力做好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打响区域旅游品牌。
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方面军,安徽在区位、科技、产业、生态、能源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安徽将当好长三角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生态绿色后花园、产业发展生力军、对接“一带一路”西大门和能源供给大通道。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打造长三角有机安全的“大粮仓”“大菜园”“大厨房”。在能源供给方面,强化“皖煤东运”“皖电东送”“西气东输”,提升区域互济互保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