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20日讯(记者 黎旅嘉)诺安基金最新发布公告称,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诺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经理,而这两只产品也是蔡嵩松管理规模最大的2只基金。
(资料图片)
其中,诺安成长(320007)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经理刘慧影,诺安和鑫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经理邓心怡。两名新增基金经理均于2022年起首度管理基金产品。这一突然变化,让基民一时间摸不到头脑。
图片来源: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关于旗下部分基金变更基金经理的公告
诺安基金吸引注意力的,还是基金经理蔡宇滨因个人原因离任,并已按规定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蔡宇滨此前管理的诺安低碳经济自2月18日起由韩冬燕接管,诺安策略精选股票基金经理变更为李迪。
近年来蔡嵩松相关话题不断,作为诺安基金的当家明星,蔡嵩松管理的总规模290多亿(数据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虽然不及坤坤、兰兰规模,但市场名气却并不逊于后两者。
蔡嵩松在管两只基金增聘新人的背景是,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高速发展,明星基金经理效应显现,为了吸引投资者入市,不少基金公司主打“明星牌”,使得基金管理“一拖多”现象严重,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管基金数量甚至高达10只。以蔡嵩松为例,包括诺安成长混合、诺安和鑫混合在内其现任在管基金也有7只。
这也成为近年来的诟病,一是基金经理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是否真正能胜任管理多只产品;二是同一基金经理旗下基金持股往往较为相似,导致基金同质化严重,也给投资者选择基金增加了难度。开年以来,多位明星基金经理旗下产品增聘新人,甚至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部分在管产品,反映出行业发展的积极信号。
蔡嵩松在管基金增聘新基金经理,均去年刚刚出道
近日,诺安基金发布公告称,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混合、诺安和鑫混合增聘新基金经理。公告显示,诺安成长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经理刘慧影,诺安和鑫混合自2月18日起增聘基金经理邓心怡。值得一提的是,两名新增基金经理均于2022年起首度管理基金产品。
图片来源:诺安和鑫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增聘基金经理的公告
事实上,近年来蔡嵩松相关话题不断,也总是能吸引外界的关注。回顾蔡嵩松的基金经理生涯,用“争议不断”四个字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2019年蔡嵩松成为基金经理,上任一年,他便跃入百亿基金经理行列。随后他将仓位集中于半导体,得益于科技行情,诺安成长混合业绩一度飙升至200%,“一战封神”。
作为诺安基金的“台柱子”和行业与投资者的关注点,“封神”后的蔡嵩松实实在在地受到了基民的追捧。值得一提的是,诺安成长在2020年末资产规模达到327.76亿元,而蔡嵩松上任基金经理前的2018年末时,诺安成长资产规模才3.8亿元。两年时间,蔡嵩松让诺安成长资产规模涨了85倍。
然而,由于其在管产品风格极致、涨跌剧烈,蔡嵩松的“口碑”也屡受争议。2021年,一句“不要赚钱了叫我蔡总,亏了钱叫菜狗”,更成了蔡嵩松基金经理执业经历的充分写照。2022年半导体身处于寒冬之下,蔡嵩松也一直硬扛,在每一期基金季报中都表达了对半导体的坚守,并且越跌越买,但2022年全年诺安成长混合却大跌接近40%,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蔡嵩松管理的总规模也下降至290多亿。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蔡嵩松效应”对诺安基金规模的贡献度或已触碰到“天花板”,旗下其他权益老将、新秀规模贡献能力相对不足。这种发展模式背后的隐忧是,一旦蔡嵩松未来出现职业变动或业绩持续大幅滑坡,诺安的效益会受连带影响,这是摆给公司的一道现实难题。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自去年以来,蔡嵩松在管的几只产品也陆续增聘新人的动作。
例如,此次诺安成长混合增聘的基金经理刘慧影,在去年8月就已被增聘与蔡嵩松共同管理诺安优化配置开始了其基金经理生涯。公开资料显示,刘慧影,本科、学士。曾就职于Atelier Capital、东兴证券(601198),从事行业研究工作,2020年12月加入诺安基金,历任研究员。
而此次增聘与蔡嵩松共同管理诺安和鑫灵活配置混合的邓心怡则于2022年7月起开始担任诺安研究精选的基金经理。此前曾任职于中国对外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从事投资研究工作,2020年11月加入诺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研究部副总经理。
公募队伍新老交替加速
开年以来行业正形成一种趋势,那就是明星基金经理旗下产品陆续增聘新人,甚至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卸任部分在管产品。
在此番蔡嵩松在管两只基金增聘新人的同时,冯明远、王宗合、曲扬等明星基金经理也相继“放权”,将旗下部分基金交由其他基金经理单独管理。
此外,还有不少基金公司提拔年轻的研究员为基金经理,成为公司储备后备力量。
上述趋势的背后,有着基金公司如何避免对单一明星基金经理形成过度依赖的深入思考。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行业“去明星化”是大势所趋。去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
其次,从近年来的整体表现上看,大多数投资老将似乎难以适应极致的结构化行情,一些没有传统行业投资经验的“新人”轻装上阵,反而却在投资新兴产业时束缚较少,加速了新基金经理出圈。
这一背景下,行业新老交替的速度正在加快。一方面,Wind 数据显示,2022年共有来自132家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的325位基金经理出现变动,为史上数量最高。另一方面,数据也显示,2022年,157 家基金公司及资管机构共新聘基金经理687位。也就是说,在1位基金经理离任的同时,约有两位新基金经理上岗。其中,新聘任超过10位的就有12家基金公司及资管机构,而新聘任最多的嘉实基金这一数字更是达到31位。
客观而言,行业的确正在加大力度培养“新人”,培育更多新生代基金经理,实现后继有人。
但不可否认的是,时间是投资价值的“催化剂”。越来越多“零经验”基金经理开始走入投资者视野,以他们的经验和经历,能否持续对市场、投资和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毕竟基金经理如果过于年轻,缺乏从业经验,其基金运作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体而言,或许越是年长、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越能反映出其长期为投资人创造稳健业绩的能力。
不过,换过来看,或许越是能不断涌现长期业绩稳健优秀的“新锐”基金经理,对投资者而言,才更为有利。因此,对于“新人”基金经理,投资者也不妨给与他们必要的耐心和成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