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1月18日电 题:铜陵白姜:从田间到舌尖“闯”出致富路
新华社记者张紫赟、陈诺、黄博涵
初冬时节,正值铜陵白姜销售旺季。58岁的郎勤福今年收获了约2000斤白姜,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全部售空。这几天,他趁着农闲在村里的生姜加工企业打零工。
(资料图片)
郎勤福所在的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金华村,有100多户农户从事白姜种植,种植面积超过160亩。“一般每亩地每年能收获2000余斤白姜,纯收入三万余元,大家都说这是‘致富姜’。”金华村村委会副主任佘世红自豪地说。
铜陵白姜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闻名,其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佘家贡姜厂里不同口味的白姜食品。新华社记者黄博涵 摄
“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要经过29道工序。”作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金如林对古法技艺如数家珍,也见证着这一“舌尖非遗”变为“富民产业”的跨越,种植规模更大、产品质量更高、品牌更响亮、附加值更高。
如今,他在大通镇流转70余亩土地种植白姜,沿袭古法种植的同时,引入现代化机械,促进亩均产量提升10%左右。在金如林创立的佘家贡姜厂内,琳琅满目的生姜产品摆满了展台,有罐装、坛装、真空包装,有条状、丝状、块状,有咸味、甜味、酸味,共有6个系列20余种产品。
郎勤福同样见证着本地白姜产业的发展。“过去做垄培土都得肩扛手提,如今引入机械化让效率更高。政府帮助我们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合作社还与农技机构共同选育改良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技术。”郎勤福说,没想到科技离自己这么近。
近年来,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铜陵市持续为白姜产业等特色农业“强筋健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铜陵白姜的栽培、加工和经营等活动予以明确和规范;举办白姜文化旅游月、评选白姜“姜王”提高知名度等。
一些返乡青年人才的加入,为当地白姜产业振兴注入了更多青春力量。
“90后”的胡婷婷便是其中一位。这个微信名叫“姜四代”的姑娘,四年前辞去工作,回到家乡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借力互联网和文创设计,创立了品牌“山礼”,发展起姜酒、姜茶等多种新品,丰富了白姜产品种类,并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重构”这些农产品(000061)。
胡婷婷带着创意产品到外地参展。(采访对象供图)
优质的产品、精美的包装,优美的文字、创意的视频……数招并用,胡婷婷的白姜产品销售量直线上升,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如今“山礼”核心团队的5位成员都是“90后”。
胡婷婷和团队开发的生姜产品。(采访对象供图)
铜陵市白姜研究会会长李敬明告诉记者,今年铜陵市白姜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12%,总产量超过4400吨,总产值达1.8亿元,初步形成了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及白姜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随着铜陵白姜知名度越来越高,上门求购的电话一年多过一年。金如林最近的电话便响个不停,他在忙着给全国各地的客户发货之外,还不忘和安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新加工技艺。
佘家贡姜厂内,新一季的姜种正在一间土墙瓦顶的“姜阁”里,按最古老的技艺,接受熏烤以保种催芽,等待来年春天播种,孕育新一季的丰收。
关键词: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