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的重要论坛之一,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601988)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于2022年9月2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开放融合 绿色未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出席会议并演讲。
(资料图片)
周月秋指出,要应对气候变化,肯定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减少碳排放。减少碳排放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微观上是有两件事情要做的,一个是直接去减,另外一种是可以去买卖碳的排放权利,因为有的排放是必须客观存在的,也有一些是吸收碳的。所以讨论金融去应对气候变化的时候,实际上既要看减排,也看碳的交易,而且绿色金融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是非常明确的、非常显著的。
首先他表示,要认识绿色金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间的三个功能:
一个功能是在减碳的过程中间资源配置的功能,减碳肯定首先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要改变,但是生活方式改变,就有可能要带来企业的生产模式、带来国家的产业结构,甚至全球的贸易体系,都可能要改变,而改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世界银行有过一个预测,按照巴黎协定的目标,如果要实现这个巴黎协定的目标的话,全球的资金缺口大概是110万亿美元,这个时候绿色金融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可以在资金的配置中间去增强绿色的偏好,比如可以降低绿色成本的溢价,其实都是达到一个目的,就是引导资源配置的减排领域。
第二个功能就是应对气候变化里边的风险管理的功能,气候风险也是一个大的概念,理论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方面就像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它会造成一些直接的损失,可以叫做物理的风险,还有一个类型政策变化、技术变革、结构调整、动能衔接、磨合、转型过程中间也有风险。绿色金融对于这两个类型的风险其实都是有作用的,比如说情景分析、压力测试,这是绿色金融里面很重要的工具,它就可以对物理的风险去做预测、做评判,也可以对转型过程中间可能诞生的经济金融风险去管控,所以它就使得转型更加有序,宏观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加稳健。
第三个功能,碳市场。碳市场里边的价格发现的功能,绿色金融包括了各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有权益的定价、也有风险的定价,这些定价在连续的活跃的交易的过程中间,就会使得价格越来越公允、越来越有效。而这个公允的、有效的、连续的价格就会形成价格曲线,这个价格曲线就会成为市场化减碳机制的很重要的基础。
此外他还表示,中国的绿色金融在这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一个方面,我们引导绿色资金资源配置的机制制度体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从顶层开始,我们国家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的1+N的制度体系,从行业上面来讲,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的指引已经发布了,这个行业的制度框架也已经成型了。更重要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这是作为激励机制已经在运用了,中欧共同的绿色投融资目录在不断完善。
另外一个方面,各个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发展的承诺已经在行动,比如在金融的政策上面,把绿色能源、节能改造、绿色交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去实现差异化的融资和支持。比如在信贷投放上面,优化授信模型、规模、资本的计量、考核指标等等,它把投融资结构向绿色加快转型。
在产品上面,包括融资模式、交易结构、担保方式,在不断创新。现在已经初步搭建起了包括信贷、债券、股权、顾问、租赁、保险等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的矩阵,再加上ESG金融产品的创新,转型金融产品的创设。一个有效的气候投融资的格局已经形成了。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方面,既有前瞻性的布局,也有现实性的信息披露。在前瞻性的布局方面,一个标志是从2021年开始,人民银行组织了23家银行开展第一阶段的气候压力测试,分别不同的情景,对未来资本充足的情况进行预测,很多金融机构也按照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模式去构建自己的压力测试的体系,这就是前瞻应对气候风险去找依据、去积累经验。
另外一个标志就是金融机构,普遍的把气候风险纳入到全面风险的战略里头,在这个架构之下去强化气候风险的识别、管理,把子公司、分支机构进行并表,加强数据技术的运用、模型的开发等等,这样前瞻性的安排去提高识别、预警、处置的能力和效果。
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披露,制度上面去看,信息披露是一种基础性安排,从行为上面来看,信息披露是提升自己环境管理的效率,关注自己环境风险的行为,接受社会监督的一种主动的选择。
他表示,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转变。比如说人民银行发布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这是一个体系化的,对于信息披露的内容、要素、原则、要求、指引很明确了。比如说通过中英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的试点,已经做了连续四年的披露。
价值发现方面,既有碳市场服务的不断完善,也有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在碳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在全国的碳市场已经运营了一年了,各家银行都在主动的和全国碳市场的系统对接起来,包括去探索未知的碳市场,去提供交易、清算、结算、交割、估值等这服务。另一个方面,去主动地创新碳金融的产品,比如创新的推出来碳排放权的抵押贷款,比如推出来核证自愿减排量质押贷款等等,这些其实就意味着企业本身的碳资产可以得到更多的应用。
关于高质量的气候投融资服务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他谈了几点建议。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他认为可以坚持二分法。要优化资源配置的重点,我们可以把它放在丰富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金融这些工具箱上面,这个目的很明确,就是让资金的配置和不同类型的绿色、转型的项目在期限上、成本上更加适应,但是同时还要重视传统金融工具里面增加绿色的比重。此外,我们肯定要加大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方面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但是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支持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节能降碳的改造,不可能一天就完成。
第二,在管控气候风险方面,要坚持内外结合。对内加快环境管理工具的普及推广应用,这样通过大数据、金融科技这些创新的手段,来精准地识别、管理金融的风险。对外,先立后破,先要夯实好基础,然后才能增强破的底气。肯定一窝蜂的涌入到低碳领域是不切实际的,一刀切的对转型过程中间合理的融资去抽贷断贷也是万万要不得的。
第三,在活跃碳交易市场方面,要坚持开放的思维。开放、共享是好的理念,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变成行动。我们推动绿色标准的共建,实现各个国家之间的绿色市场的有效的互联互通才有可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碳市场交易在机制建设、交易活跃度、碳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其实大家都有很多彼此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开放的过程中间,加强交流和合作,要参考借鉴其他市场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同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要让海外市场更多的了解中国绿色金融的探索和成果,为全球绿色金融体系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