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花猫三丫上房了》剧照由主办方提供。
发刊词
(资料图)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其深厚文化底蕴离不开北京首善、首创的创作环境。在线下演出有序恢复之际,文化精品工程“大戏看北京”已陆续用多档题材丰富、形式创新的演出,向观众展示首都文化建设的新成果。新京报即日起,将以月刊形式,在每月初向观众奉上当月北京舞台观戏指南,邀请主创探讨创作话题深化——如何为首都市民打造“大戏好戏”;立足首都文化特质,邀约专家解读演出舞台上的新艺术风格和舞台美学;邀请观众走进剧场,发掘优秀艺术人才,共创北京文化(000802)创作的新创新。
“大戏看北京”8月号主题为舞台上的“新京味儿”,从叶广芩《花猫三丫上房了》等儿童剧舞台上的京味儿IP打造,到《北京邻居》《我这半辈子》等代表北京气质的经典文艺作品,我们和主创们一起聊舞台,也是聊这个城市的“人情味儿”。
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儿艺)创排演出,根据叶广芩同名儿童文学改编的京味儿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于8月4日在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首演。该剧由北京儿艺青年编剧张韵仙编剧,导演王泽担任总导演,特别邀请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双奥”视觉设计师张世骞担任本剧京味儿文化顾问。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舞台风格并不沉重古板,延续了京味儿作家叶广芩的同名获奖儿童文学作品中欢乐浪漫又温暖的精髓,为观众再现了一段只属于老北京孩子的肆意长大的日子,也通过有着强烈代入感的胡同邻里间的细碎生活,展现出北京独有的温润大气的城市气韵。新京报对话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京味儿文化顾问张世骞及总导演王泽,听他们解读关于这部作品里与京味儿有关的创作故事。
主题
展现北京这座城市里人的温度
自2018年起,京味作家叶广芩以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相继撰写了《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童年三部曲,一脉相承的三个故事,不仅勾勒出主人公耗子丫丫天真烂漫好玩自在的童年形象,还展示了丫丫和小伙伴们旺盛的生命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深厚影响。
提及改编难度,王泽坦言《花猫三丫上房了》远远超过一年前的《耗子大爷起晚了》。在改编第一部作品时,他在“如何构建现实题材儿童舞台作品戏剧性”上试图做一个全新的尝试,“首先,我们不能按照传统话剧的方式,戏剧的矛盾冲突、激烈的观点碰撞去表现这部儿童剧,甚至在以往儿童剧里常用的反派人物,在这个剧里出现都会让人觉得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对整体思路做了一个大调整,用散文的状态创作了第一部《耗子大爷起晚了》。”可以说《耗子大爷起晚了》是真正意义上,以主人公丫丫的视角去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表达人物情绪与最终作品的主题,展示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探索的过程。
第二部《花猫三丫上房了》丫丫的生活情境回到了胡同里,有一群发小儿陪在丫丫身边,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对待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的判断,王泽认为,这些因素便催生出了第二部的戏剧性与改编难度。“虽然第二部里很多故事与情感在原著中被叶广芩老师写得很透彻,但在真正改编的时候我却发现,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在舞台上,给孩子们演绎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故事,作为对老北京情感上的表达,未免有些过浅。”在王泽看来,虽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很多老北京的符号都不存在了,但北京城还在,通过几百年的情感积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的温度是一直存在的。
改编
构建出剧中人物新的“情绪感”
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剧中角色的性别比例进行了调整,同时还根据原小说的素材,对内容重新进行了拼接组合,构建出了剧中人物的情绪感,“儿童剧的特质是成长,我们要永远讲述这一话题,孩子只有在这个世界中去探索才能成长。”
在王泽看来,在老北京胡同文化符号的影响下,《花猫三丫上房了》里孩子们的成长是肆意的、浪漫的、天马行空的,因此王泽要求演员只要站在舞台上就不能闲着,即使说台词也要踢着毽子,扔着沙包,跳着皮筋,吃着炸酱面,总之不能站着说:“回忆起我们小时候,孩子们的精力都很旺盛。”王泽15岁来到北京,如今已在这座城市生活了20余年,在他看来,虽然自己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对这座城市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他觉得北京这座城市值得说的事情非常多,但作为艺术创作者,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切记不能站在一个所谓的高度上,拉远与观众的距离。
在《花猫三丫上房了》全剧的结尾处,王泽与主创团队特别设计了整个胡同里的人一起拍合照的场景,剧中19个演员悉数出现在舞台上,最终通过一道金色的光线,呈现出一片如同记忆般的瞬间。王泽记得在彩排时,当这个瞬间出现的时候,现场的很多人虽然脸上带着笑容,眼中却含着泪花。“这次《花猫三丫上房了》是一部靠温度去感动人的作品,而不是靠故事情节,这也是我们这次不断寻求改变,特别想要追寻的感觉。”
与第一部《耗子大爷起晚了》将颐和园的场景进行拆分和解构,将颐和园的长廊在舞台上转换为圆廊,并使用转台、吊杆等多种舞台机械装置,立体展现颐和园的景色,并且大量使用多媒体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颐和园壮丽的场景不同,这一次《花猫三丫上房了》舞美设计上,王泽用了“胡同”的概念,舞台布景被他形容为“迷宫”般的存在。舞美通过不断变化,可以展示胡同不同的侧面。另外,舞台上还将有一座近四米高的屋顶装置,在舞台上表现孩子们上房时的情景,这一装置在王泽看来能量非常强大。“我特别希望台下所有小观众羡慕舞台上丫丫和她的发小儿们,也希望所有大观众在看演出的时候,回忆奔涌而来。”
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刘臻
专题策划/田偲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