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央行官网发布。
细读这份报告你会发现:在刚刚过去的4月,央行悄悄干了一件大事,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这是什么意思?估计很多读者看不太懂。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是让存款利率更好地配合货币政策、经济形势,增加其弹性。在现阶段,就是降息机制。
2015年底之前,中国央行的降息、加息,一般都公布两张表格,一张是存款基准利率,一张是贷款基准利率。
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玩法,不符合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在利率市场化下,央行只公布政策利率,用来影响银行间的拆借利率,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利率。
至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都是各个银行自己决定的,央行无权干涉。
在央行公布的一季报里,有这样一句话:“2015 年 10 月,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
2015年10月24日开始执行的最后一份存款基准利率表格,是央行公布的。从那时到现在,央行就不再公布存款基准利率。
贷款基准利率也不公布了,改革为LPR,也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央行委托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来发布LPR,方法是:选了18家有代表性的银行,涵盖国有大银行、中小银行、网络银行、外资银行等,让他们每月20日根据央行每月15日的MLF利率报价,然后去掉一个最低价、一个最高价,算出平均值。
每月公布的LPR利率有两个,1年期和5年期,1年期给实体经济贷款做参考,5年期给房贷做参考。各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在LPR利率基础上浮动,优质大客户可以打折,普通客户“加点”。
LPR几年玩下来,出现了一个BUG:央行通过降低1年期MLF利率,可以引导LPR利率下降。但对于银行来说,如果存款利率长期不降低,只降低贷款利率,银行受不了。
LPR影响存款利率的渠道,不畅通。
过去7年来,银行的存款利率仍然是参考2015年10月24日央行公布的最后一次存款基准利率。中小银行为了拉存款,会把利率调高点,以增加竞争力。
如果存款利率不降低,贷款利率的下降空间肯定非常有限。
其实2015年10月以后,存款利率也不是各银行自己可以随便确定的,因为在央行要求下,各银行成立了一个“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影响存款利率。
具体做法是:在每一档存款类别中,设置系数上限。比如活期存款基准利率是0.35%,最高可以做到1.2倍或者1.3倍。
2021年6月,又把“倍数上限”改为“加点上限”,向LPR的玩法靠拢。
LPR降息之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会要求各银行在存款利率上降息。
到了今年,仅靠自律机制也不够了,于是在4月成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央行给出的解释是:
2022 年 4 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 1 年期 LPR 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提升存款利率市场化定价能力,维护存款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在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对银行的指导是柔性的。银行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市场利率变化,自主确定其存款利率的实际调整幅度。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给予适当激励。
也就是说,存款利率上限的确定,不仅看1年期LPR利率,还要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央行的保证机制是:奖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
至于怎样奖励,没有看到具体解释。央行手里的“胡萝卜”很多,对于听话的银行,可以融给你更多的低价资金,可以适度降低你的存款准备金率等等。
央行这样做的目的现阶段只有一个,就是:降息。通过压制存款利率的方式,推动LPR贷款端降息。
对此,央行报告解释说:
新的机制建立后,银行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在当前市场利率总体有所下行的背景下,有利于银行稳定负债成本,促进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从实际情况看,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 4 月下旬下调了其 1 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
根据最新调研数据,4 月最后一周(4 月 25 日-5 月 1 日),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2.37%,较前一周下降 10 个基点。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将产生哪些影响,对当前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第一,这个机制的建立,意味着2015年以来启动的利率制度改革接近完成,不仅贷款利率有了新机制,存款利率的“管理短板”也被补上了。
过去几年,存款利率比较僵硬,让货币政策的传导不顺畅,遏制了LPR下降的空间。现在,问题解决了。
第二,随着人民币的适度贬值,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LPR获得了大约2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最快估计会在下周五(5月20日)就可能降息。
第三,存款降息,等于中国的无风险利率下调,有利于把银行里的储蓄存款赶出来一部分,去投资、去消费,这对于实体经济、股市和楼市都构成利好。
第四,整体来看,2022年中国降息空间有限。
这跟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美国正在快速加息,中美10年期、5年期等国债收益率出现了倒挂,如果中国降息太多,会加剧资金外流;第二,如果中国降息偏多,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贬值,带来输入型通胀。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和战争冲击,全球粮食、能源价格均大涨。
下图是中国海关公布的1到4月重点进口商品的量值表(人民币),可以看出:中国进口的粮食同比下降了0.3%,但总费用上涨了21.5%;进口的煤炭、原油、成品油、天然气也都有所下降,总费用上涨了35%到75%不等(下图)。
今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出现了跳涨,从上个月的同比上涨1.5%,反弹到了2.1%。
在CPI构成中,“交通工具用燃料”成为上涨最大的单项,1到4月的同比涨幅为24.1%。
推动4月CPI反弹的最大因素,则是“食品烟酒类价格”,这个类别权重比较大,影响CPI上涨约0.5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类中的猪肉权重也比较大,猪肉价格1到4月同比是下降40%的。
可以想见,等下半年猪周期发力,猪肉价格将全面反弹。而人民币持续贬值主要发生在4月末、5月初,能源、粮食的输入型因素也将在5月之后陆续发力。所以,下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将全面显现。
到那时,CPI可能逼近、甚至突破3%,并遏制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
这也提醒我们,要避免让经济陷入滞胀。
所谓滞胀,是比通胀更棘手的现象,体现为物价上涨偏快、经济增长放慢、失业率上升。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拜登当地时间10日表示,他可能会取消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部分关税,以帮助控制美国不断上涨的消费者价格。
中美相互降低关税,有利于两国经济。今天A股反弹,跟这个消息有关。CPI的不利消息被覆盖了。
关键词: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货币政策 经济弹性 降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