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两大攻坚任务。对于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紧密的金融业而言,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题。
今年两会期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中国银行保险报》注意到,近年来,银保监会也在督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制造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引入中长期资金为制造业“撑腰”,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
中长期资金为制造业“撑腰”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深入,转型升级下的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支持提出更高、更全的要求。其中,通过引入中长期资金稳定“输血”非常重要。
据了解,为支持制造强国建设,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投放,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支持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债券、资产支持计划等形式为制造业提供资金支持。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1万亿元,制造业信用贷款新增1.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新增5807亿元。
目前,多个省市在针对金融方面的规划中提出,将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如,浙江省政府在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将“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长期贷款占比”。重庆市曾印发《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将通过进一步优化技术改造项目贷款手续,创新推动制造业重点企业银团贷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手段,切实拉近银企关系。
有了监管与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能落实到位,推出兼具适配性与便利度的产品和服务,还需银行发挥自身经营智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大型制造业企业既对流动资金贷款有较多需求,也有许多固定资产贷款需求,且需求规模普遍较大。另一位私募股权基金业内人士表示,在转型过程中,大型制造业企业资金投入大,现金流相对紧张,公司在集团层面进行股权融资的同时,旗下工厂也要进行债权融资。基于上述融资特点,银行需探索向制造业企业提供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
金融组合拳伴企业成长
制造业企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风险特点和资金需求形式各有不同。“无论是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是服务科创企业,金融业都需要发挥合力,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娄飞鹏说。
据工商银行(4.82 -0.21%,诊股)新疆分行人士介绍,该行用近30年助力某制造业企业发展,从企业初期仅有流动资金需求,到企业重组并购、上市发债等关键时点,通过多种模式,全方位解决企业各时期资金需求。在企业“走出去”到非洲国家开展美元项目时,工商银行依托全球化资源帮助企业在境外子行开户、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出口保理以及境外银团贷款等服务。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科创企业在初创期的风险最难判断。“科创企业有着轻资产、研发久、高成长的特点,财务数据不好看,能不能贷款?整个行业刚刚起步,能不能贷款?对相关领域还不太了解,能不能贷款?这些现实问题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行动。”上海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既然要扶持、培育科创企业,那么在企业最困难的初创阶段,银行就应当介入,这样才能给科创领域更多希望、更多惊喜。
上海源聚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农商银行张江科技支行首次与其对接时,企业正处于初创期,对研发的持续投入导致公司账面亏损,营业收入也不高。上海农商银行通过技术角度判断、企业前景考量,在短短3周内即完成尽调、审批、放款,为企业提供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同时,该行还借助平台优势,帮助企业获得千万元级的战略投资款。
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为了帮助科创企业成长,2021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鼓励银行机构采取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保障。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数据,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3.2%,比贷款平均增速高12.1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投贷联动项下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8.3%。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更多金融资源流向了供应链中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核心优势大企业,以及有政府信用背书的企业和项目。目前,金融机构亟须打破这一局面,引导金融活水流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创新发展;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首贷和续贷投放力度。
娄飞鹏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初创期资金需求期限相对较长,而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由于其高利润的特点,对信贷资金需求往往并不多。这意味着,“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早期对外部融资有更多需求,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建议,政策性部门应该建立金融托底制度,扩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覆盖面,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