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暖意在何处?
3月15日出炉的1-2月经济数据超过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用了“中国经济呈现了阵阵的暖意”一语形容。
“暖意”主要体现在三点:
一是规上工业数据的亮眼,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
二是投资数据的亮眼。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763亿元,同比增长12.2%,以增速论,除2021年上半年因前一年低基数有两位数的增长外,上一次中国投资两位数增长还在2015-2016年。
三是消费数据的亮眼。在持续低位增长后,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26亿元,同比增长6.7%,比2021年12月份加快5.0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进一步拆分,其中反映消费升级类的限额以上单位增长更为突出,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5%、12.7%、11.1%。
在上述三个亮点外,前两个月的进出口维持高位增长,服务业持续恢复,调查失业率和就业也在稳定状态。
这种宏观的暖意与政策一季度的发力是分不开的,此前的多次会议和相关政策已经显示了政策稳一季度的决心。
二、微观主体的感知差异从何处来?
部分微观主体可能难以完全感受到1-2月宏观数据的“暖意”,其原因在于1-2月政府投资、上游产业和规模以上产业更加活跃,暖意的传导尚需时间。
工业的三大门类中,作为上游的采矿业数据显示了不同寻常的高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达到了9.8%,超过制造业增长,而此前数年全年增加值大约在5%左右,同期增加值增速普遍在1%或保持负增长的态势。采矿业的投资也增长迅速,1-2月采矿业投资增长21.1%,超过了制造业增速的20.9%,这一增速甚至超过2021年同期增速——2021年基于2020年的低基数,1-2月采矿业投资增长为15.8%。
与上游产业相比,中游、下游的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也普遍出现增长,但增长幅度部分低于上游产业。
对于微观企业而言,利润对于宏观温度的感知影响更为直接。尽管2022年1-2月工业企业效益的数据要等到3月27日才公布,但从去年的数据依然可以看出一些迹象。
2021年中下游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要普遍高于采矿和原材料工业等上游产业,但在利润总额增速上则远不及,其中一些产业增长不足1%,部分产业出现负增长态势。
上游与下游的分野也囊括了部分国有控股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区分,如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所述“国有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上游,在基础产业和重型制造业等领域发挥作用,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地提供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最终消费品”。
尽管按照3月15日披露的数据,2022年1-2月,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要快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增长8.7%,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9%),但如上所述,按照2021年增长判断,利润上可能依然有较大差异。
2021年国有控股企业产业增加值要低于私营企业——前者为8%,后者为10.2%,但全年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6%,私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为27.6%。
此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1—2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9.6%,增速较上年12月份分别加快2.3、3.4个百分点。对于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企业,感知温度会更加明显。
从这个角度,尽管工业整体稳步增长,但部分微观主体对温度的感知可能要等待进一步利润复苏。
在投资领域,从去年四季度1.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到提前下达的2022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46万亿元,从这个角度,1-2月投资的快速回暖是2021年四季度打下的基础。
从投资数据来看,来自财政资金的拉动力量更为突出,大项目拉动力量更加突出。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资金同比增长33.9%,自筹资金增长13.2%。此外,1-2月份计划总投资在亿元及以上的大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5.8%,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接近60%。1-2月份新开工项目完成的投资超过60%。
财政发力显著的提高了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速,2022年1-2月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速达到14.1%,民间资本增速则为11.4%,如果与此前数年相较,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更为明显,2021年、2019年、2018年同期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9%,5.5%和9.2%。
在制造业企业规模中,大、中型制造业景气度更高。大、中型企业2月的PMI值分别为51.8%和51.4%,比上月上升0.2和0.9个百分点,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5.1%,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付凌晖表示,规下工业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压力。在制造业PMI当中,小型企业PMI连续多个月处于较低的景气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整体工业增长增速,对工业增长我们还要保持一份清醒。
基于上述结构性差异,不同市场主体对于经济暖意的体验可能会有程度和时点的不同。
三、“坎”在何处?
1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务院常务会议用了“爬坡过坎”一次描述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1-2月的暖意显示了爬坡向上的趋势,但仍不可忽略的是经济中的“坎”。
在数据披露前一天,即3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于中国经济现状描述的基本定调依然未变,会议强调,“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困难挑战增多。”
综合1-2月的宏观数据以及政策层的表述,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压力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受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原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快速上涨, 2月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上涨41.9%,涨幅比上个月扩大3.7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价格上涨20.4%,扩大0.6个百分点。基于目前国际市场的涨势,3月份的增速大概率维持在高位。
上游价格的增长对于工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2月制造业PMI指数中价格指数涨幅较大。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0.0%和54.1%,高于上月3.6和3.2个百分点,两个价格指数均连续两个月明显上升,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涨幅扩大。从行业情况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两个价格指数均继续位于60.0%以上高位区间,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不断增加,产品销售价格同步较快上涨。
尽管目前PPI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多月放缓,但环比增速则从2022年1月已经开始上翘。
3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中应对措施的第一条即“密切跟踪国际局势变化、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等和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完善应对举措,确保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稳定在合理区间。”
其二是就业的压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就业部分的措辞与2021年有所变化。在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和调查失业率目标基本未变的前提下,政策的描述从“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变为“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可见其中压力。
1-2月的就业数据整体稳定。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63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分年龄段,2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8%,比上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维持在15.3%,与上月持平,其中,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失业率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
基于1-2月的回暖形势,就业情况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情况依然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是如付凌晖所说,“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还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总量创历史新高。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高技能人才短缺,大龄低技能人才求职难,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并存。”
其三在于服务业恢复的基础依然不牢固,保中小微企业还要加力。1-2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虽然比2021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但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
1-2月份,房地产行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年12月份收窄1.2个百分点,其下行态势虽然有所减缓,但依然在持续,房地产相关的水泥、钢铁等相关产业在1-2月的经济数据中也呈现了一定的收缩态势。
1-2月份,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9%,比上年12月份加快4.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2%,但在目前多地疫情散发的情况下,住宿、餐饮等接触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这对于3月份的服务业数据可能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于服务业中的众多中小微市场主体,无疑是又一次冲击。
“他们底子本来就薄,而且可以说是精打细算、日清月结的经营,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帮助他们实际上也是支撑就业,因为仅1亿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的就业,如果等苗枯旱透根了,再帮他们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秤砣虽小压千斤’,得给他们及时的扶持,”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
在上述压力外,诸如规下制造业景气度的下滑、外贸增速放缓的可能、投资发力持续性的挑战等等一些因素也难以忽略。“三重压力”之下,要扭转预期还需要更多政策和市场主体更多的努力——3月15日宏观数据披露当日,A股三大股指低开低走,走势低迷。其中沪指跌破3100点,收跌4.95%,不仅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也创下了自2020年7月3日至今逾20个月以来的指数新低。
1-2月宏观数据的“暖意”显示的是中国经济在持续恢复,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依然显著。
但正如付凌晖所说:“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在加大,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均衡,部分地区散发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行业企业地区有所分化,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仍在加大,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仍比较突出,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后期走势仍待观察。”